育儿大脑有变化 超级奶爸不输妈?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18

近年来,不少“父亲”开始投身于换尿布、哄孩子睡觉等育儿事务中,而“奶爸”的形象也频繁出现在影视屏幕上。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在照顾婴儿的初期阶段,这些“奶爸”们常常显得滑稽且方法不当,好似他们天生就缺乏这方面的才能。传统观念普遍认为,相较男性,女性因孕育与分娩,天生具备成为母亲的“硬件”优势,在抚养孩子过程中亦承担着更为关键的角色。然而,以色列巴伊兰大学最新研究揭示,具备育儿经历的男性大脑亦会经历细微的调整,他们的大脑中“育儿网络”逐步激活,某些区域甚至与女性相似,展现出“超级奶爸”的实力,丝毫不逊色于母亲。

照顾宝宝 爸爸也能 开启“育儿网络”

养育幼童实属不易,需夜半哺乳、更替尿布,并陪伴嬉戏、悉心照看,家长全程参与不可或缺。近年来,社会文化变迁,双职工家庭数量上升,“二孩”政策的实施,使得父亲在育儿事务上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影视作品中“奶爸”形象屡见不鲜。然而,我们观察到,相较于那些散发着母性光辉的“熟练妈妈”,所有的“新手爸爸”在起初都显得笨拙且缺乏技巧,似乎男性天生就不擅长照料婴儿。总体而言,尽管出现了“奶爸”,但中西方文化中男女在照顾婴儿方面的投入差异依然显著存在。

女性是否天生便适宜照看幼儿?众多学者持有观点,她们的大脑似乎天生具备了成为母亲的“硬件”特质。而且,怀孕和分娩会激活特定的神经生物学反应,促使母亲们产生照顾孩子的冲动。然而,也有人提出kaiyun全站网页版登录,男性的大脑在照料婴儿的过程中同样能够发生某些变化,从而塑造出“奶爸”的思维方式。

为了探究“奶爸”这一角色的形成机制,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的鲁思·费尔德曼教授对一群具备育儿经历的男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在爸爸们照看婴儿一段时间后,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其大脑活动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实验的爸爸们大脑中负责构建“育儿网络”的两个相邻脑区均出现了活跃状态。其中一个脑区被称为情绪处理网络,它涵盖了杏仁核等结构,与奖励和动机紧密相连;另一个脑区则是心理化网络,它包括颞上沟等区域,与社会认知和同理心密切相关。

有趣的是,父亲与母亲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总体而言,母亲的情感处理网络更为活跃,而父亲的社交认知路径则更为活跃,这一路径更依赖于个人经历。研究者们推测,这些发现可能表明,女性由于孕期及分娩时激素的变化,在生理上可能更适宜于抚养和保护子女,然而男性同样能够通过育儿经验来培养这些生理特性。换言之,照顾小孩的过程可以激活男性大脑中的“育儿模式”,促使他们更加卖力地围绕婴儿忙碌,最终成长为杰出的“超级奶爸”。这一研究成果已经在美国的《科学新闻》网站上公开发表。

“奶爸”经历可增强男性的情绪管理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委员会主任张伯裕针对实验结果表示,若男性照看婴儿的能力确实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得到提升,甚至能够改变大脑结构,与女性达到同等水平,那么未来男女在照看婴儿方面的传统分工或许会逐渐发生改变,从而使得“奶爸”的数量逐渐增多。

男性与女性无异,在孩子降临后,他们迅速融入父母的角色,并在生理上产生变化,努力成为一位更加合格的爸爸。此前,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亦表明,成为父亲后,男性的大脑会新增灰质,这种灰质的生成有助于增强男性对子女的情感纽带,进而拉近他们与孩子的距离。张伯裕如是说。

张伯裕所提及的耶鲁大学实验研究论文曾在《社会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该研究对耶鲁大学的16位教授进行了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以探究他们在成为父亲后大脑所发生的改变。首次扫描是在孩子诞生后的2至4周期间进行,而第二次扫描则是在孩子出生后的2至3个月内完成。第二次扫描的数据表明,16名参与者的下丘脑、杏仁核以及纹状体区域的灰质面积均出现了上升。这些区域灰质的增长,使得男性在遇到孩子啼哭或其它行为时,其反应的敏感性也随之提升。

研究发现,两个实验均指出男性大脑的下丘脑和杏仁核区域发生了变化kaiyun.ccm,对此,张伯裕进行了阐释,这些变化均与大脑的“育儿系统”中情绪调节功能相关。简言之,在照料婴儿的过程中,由于婴儿尚不能通过言语与父母沟通,他们只能通过观察父母的情绪表达和身体动作来进行互动,因此情绪调节显得尤为重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大多数男性更擅长实际行动而非言辞表达,而成为“奶爸”的经历则能够逐步填补他们在沟通技巧上的不足。

在照料婴儿的过程中,不可轻视那些琐碎的细节。当孩子整夜啼哭时,照料者需不时发出声响,以分散婴儿的注意力或使他平静,他们还需忍受因睡眠不足而引发的烦躁,耐心地哄孩子,同时还得克制住内心想要发火的冲动。这一连串的行为将极大地推动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张伯裕指出,除了情绪管理,"奶爸"们还具备一些独特的技能。人们普遍持有这样的看法,即“母性本能”让母亲能精准地识别自己孩子的特殊哭声,然而实际上,有育儿经验的父亲在这方面的能力并不逊色于母亲。多项测试表明,父母在识别孩子哭声的准确率上平均达到了90%,而且男女在准确率上几乎没有差异。

“奶爸”激素水平有变化

有助降低攻击性

上述内容详细描述了成为“奶爸”后大脑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然而俗语有云,事物总有正反两面,除了大脑中某些区域灰质增厚之外,奶爸们的激素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

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家长与婴儿互动结束后,收集了唾液样本。他们分析了父母双方的催产素水平变化,结果显示,父亲的催产素分泌量显著增加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其提升程度几乎与母亲相当。这种激素在女性分娩时能够引发子宫收缩,促进乳汁分泌,还与女性柔和的性格和和谐的社交关系密切相关。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金晖对此作出了解释,他指出,催产素又称“信任激素”或“爱情分子”。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它在多种情境下都会被释放,比如性交、分娩和哺乳等。催产素能够降低人体内肾上腺酮等压力激素的含量,进而降低血压;此外,它还能增强人的自信心,对建立人际关系中的情感联系具有显著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催产素并非仅为女性所独有,男性和女性都有能力分泌这种物质。金晖特别指出。

除了催产素之外,研究还发现,成为父亲的男性体内雌激素、催乳激素以及糖皮质激素等激素的分泌量也会有所上升。与此同时,男性的睾酮水平则会相应下降,意味着雄性激素的分泌量减少。然而,金晖指出,新手爸爸们无需过分忧虑,这些激素的变动并不会在他们的外貌上造成显著的变化。理论上分析,雄性激素水平的下降能够减轻父亲的攻击性行为,使其看起来更加和善可亲,这样便能更好地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疑是一件好事。金晖如是说道。

“奶爸”能一举两得?

为了进一步证实“在育儿过程中,男性和女性并无先天的优势差异”这一论点,以色列的研究小组特别开展了一项对比实验。他们挑选了一对刚成为新手父母的同性恋伴侣,其中一方是孩子的亲生父亲,也就是精子的提供者。在婴儿降生后不久,这对同性伴侣便开始共同承担起抚养孩子的重任。通过使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他们的脑部进行扫描,研究者们观察到,同性恋父亲的脑部活动呈现出独特的差异:他们不仅与异性恋的母亲一样激活了杏仁核(情绪处理区域),而且与异性恋的父亲一样激活了颞上沟(心理化区域)。在所有男性参与者中,杏仁核与颞上沟之间的神经联系与照顾婴儿的行为密切相关。换言之,这些同性恋的父亲们身兼父母二职,他们每个人都在同时承担着两个角色的职责。

尽管这个发现仅能表明,在孩童尚处于婴儿时期时,男女之间并无固有的优劣差异,然而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父母施加的性别影响依然显著,不容小觑。即便如此,婴儿时期的照顾工作尤为繁重,频繁的夜间哺乳、哄睡,以及无尽的家务琐事和孩子的啼哭,这些场景常常让承担主要照看任务的母亲感到心力交瘁。若父亲们能够超越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此过程中给予支持,扮演起“奶爸”的角色,不仅优化了家庭内部的职责分配,而且还能增进家庭和睦,这难道不是一举多得的美事吗?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