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语 | 从李玟账号“复活”说起:数字遗产该如何继承
一个网民借助新申请的手机号码进行登记,竟然无意间“接管”了这位歌手的社交平台入口,系统后台中依然有许多关注者持续传递着挂念之情。经过平台方面进行验证,发现是歌手所属的工作室为该账号设定的联系电话,被通信服务商再次分配给了他人使用。
这种“再次启用”的现象,是指原先持有者不再使用或取消的手机号码,会被服务提供商收回,在一段“静置阶段”之后再次提供给公众选择。
这种商业运作方式,能够重新利用闲置的通讯资产,本身值得认可。然而,在手机号码已经成为个人数字领域身份标识的当下,每一次号码的再次分配,都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前使用者留下的隐私和尊严问题。
同类情况时常发生。有人用刚买到的手机号码注册,结果意外获得前用户的支付宝账号;有人突然接到不认识平台的消费通知,甚至遭遇连环催收电话;原号码持有者或许有不良信用,导致接盘者蒙受无妄之灾……表面看似荒诞,实则每日都在发生。
数字身份的管控与现实情况存在偏差。服务提供商、网络平台及用户群体,各自行动,彼此孤立。服务提供商仅处理号码回收,将其当作可重复利用的资源;网络平台坚持“用户未申请,平台不终止”的消极做法;而普通用户,则面临一项极难完成的操作——在手机号注销之前,必须亲自逐个解除先前注册过的所有服务关联。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相关管理机构设立了专项服务,让民众能够查证个人手机号所关联的在线平台账号,不过此项服务现阶段仅限于部分领先的应用程序,对于众多其他软件则无法提供查询支持。
不正常现象背后,是一种被普遍认可、但存在问题的商业模式,即认定手机号码是固定不变的个体身份象征。由于操作方便,“手机号+短信验证码”的认证方式已经成为所有网络平台通用的身份确认方法。我们的金融信息、社交平台、日常消费,几乎所有线上活动都因此被这把密码锁严密控制。
网络平台把这把钥匙当作顾客的固定凭证,通信服务商作为凭证的授予者,却把它看作一个短期合同。一旦合同期满,凭证被收走并交给另一个人,那么依托这把凭证而形成的所有信任与安全保障就立刻崩溃了。
双重开通不仅揭示了技术层面和商业运作上的尚待完善之处,更引出了一个更为深邃且错综复杂的法律层面和文化议题: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我们身后的事务,应当由谁负责处理?社交平台、微型博客、短视频应用、在线游戏等虚拟财产,究竟归属于何方?
早先,文化品牌“未读”组织了“网上遗产大辩论”,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三的人不愿意身后让亲属翻看个人网络隐私,然而当议题转为“你的朋友圈等网络遗产是希望永远留存还是马上清除”时,不少人陷入两难,最后百分之五十三的人决定永久保留,百分之四十七的人主张立刻清除。
这一系列看似相悖的记录,揭示了现代人心中的矛盾心理:既盼望在虚拟空间中维护个人隐私和尊严kaiyun全站app登录入口,又担忧自身留下的足迹会被完全清除。
这两种要求迥异,却都合情合理,分别是“希望被记住”与“希望被遗忘”的权利。它们看似相互矛盾,其实内涵一致,核心都是个体能够掌控自己死后声誉与过往的决定权。
数字资产的管理,务必充分体现逝者的生前安排。但是,摆在眼前的实际困难非常显著。
相关法规未能及时更新,法律的发展速度往往落后于科技的进步,这种情况十分普遍。民法典虽然已经将网络虚拟财产包含在保护类别中,但是对于数字遗产的具体界定、涵盖领域以及传承办法等核心内容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因此,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处理结果不一致的现象。
此外,多数平台常常约束成员权限。几乎每个平台的会员契约,都明确说明成员仅能享有账号的运用权,而非拥有权。此类规定把成员的数字财产排除在遗产范围之外,给“承继”带来了困难。
最终kaiyun全站网页版登录,社会意识显得迟钝。我们长久以来不愿提及死亡,更遑论为“数字遗产安排”预先准备。这种普遍性的漠视,造成社会缺少足够的驱动力去正视这一议题。
目前我们能够采取的措施有限。人们可以为已故亲友的账户进行缴费、补充资金,以此维持账户的开放状态;也可以预先安排“电子遗愿”,明确后续的处置方案。然而这些终究只是临时办法,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依靠各方的共同努力。
监管机构需要迅速推进数字遗产相关法律的制定工作。要尽快颁布专项法规或作出权威解释,界定数字遗产的继承权利,明确其判断依据和操作程序,从而为民众利益提供法律保障。
平台需要主动链接“一证通查”这类系统,达成“即时解除绑定”功能,同时,要确保个人数据安全,研究账号的代际传递办法。
需要优先考虑的是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相关平台应当把个人数字遗产的管理权限交还给个人。目前来看,B站和抖音推出的追思账号机制,还有苹果公司提供的遗产联络人选项,都是值得参考并且可以普及的做法。
数字资产的纷乱,看似离我们很远,却与每个人的体面和过往紧密相连。我们会被后人怎样看待,是留下印记还是湮没无闻,这个决定未来的关键问题,现在需要我们做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