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点心理学——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1920年代苏联一位心理学家Β.Β.蔡格尼克通过一项记忆研究揭示出某种心理状态,她组织参与者执行二十余项基础任务,包括创作个人偏爱的诗歌,从55开始逐个倒数至17,以及用不同色彩和形态的珠子依照特定顺序穿线等,每项任务所需时长基本一致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通常在数分钟之内完成
这些任务里,有一半能够顺利完成,另一半在未完成时就被中断。允许完成和未允许完成的任务呈现随机顺序。实验结束后,当被试毫无准备时,马上询问其做了22项具体任务。数据显示,未完成的任务平均能记住68%,而已完成的任务仅能记住43%。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也称作蔡加尼克效应或“契可尼效应”,强调人类普遍存在追求任务完成的内在倾向,人们之所以会遗忘已经做完的事情,是因为完成目标的欲望已经实现;而尚未完成的任务,则会激发同样的欲望,从而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换言之,体现为一种“待续状态”的驱使。人们天生追求事情的完整结局,面对未竟之事会产生更强烈的求成欲望,并且会集中更多精神关注那件悬而未决的事务。
日常中蔡格尼克记忆法则总在暗中消耗你的时间与精力,影响你的无意识思维,
未完成的工作、未写成的报告、未写好的文章,总是会留下更深的印象,使你不论在做什么,都会不由自主地惦记着它们。
观看连续剧,等到了最终结果却还没发布,常常让人急得不行,宁愿掏钱去买。
一段恋情无疾而终,比圆满的感情更让人难以割舍;
一场游戏不打到结尾,宁可废寝忘食玩到通宵......
善加利用蔡格尼克记忆效应kaiyun.ccm,你能实现很多目标:
处理学习或工作事务时,若时间宽裕,可先着手完成其中一部分,保留部分“待办”,这样无意识中会持续警醒我们,期间会有更多想法和灵感涌现,从而助力提升任务完成水准。
建立伴侣关系期间,要是我们对于某个人萌生爱慕之情,只要我们维持一定的距离感或者保留一些神秘色彩,这种尚未圆满的局面会令对方更加想要认识我们,进而增强彼此间的情感联结。这种作用在恋爱初始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促使我们更加珍视和对方共度的每一刻,并且积极寻求更全面地了解对方,发展更紧密的联系。
为了维持婚姻生活的活力,必须维持适度的空间和个性。倘若过于依赖伴侣或苛求理想化的关系,可能会造成对爱情的期待过高,进而引发失落和不满情绪。
对于那些尚未完成却不愿再继续、只会带来持续折磨的事务,可以借助“完成状态”来减轻痛苦,从而终止相关记忆。
一段无法圆满的情感关系,一种令人心碎而非收获的职业生涯,都能提示自己,应当切换到“任务达成状态”。
在《喜剧之王单口季》这个节目里,冠军付航讨论了“追求者与心仪对象”这个议题,他表示:
每个人发到一本材料,必须翻开才能明白各自的戏份,我翻开后,是舔狗A的身份,负责给女主角创作爱慕诗篇,舔狗A向女主角表明心迹,声称自己对她情有独钟,女主角查看自己的材料时发现,里面根本不存在这个角色,舔狗始终无法参透女神的剧本内容
然而,在那种卑微追随的故事中,那个不断付出的人才是故事的核心,你完成了你的部分,在我的故事里,你的戏份也到此为止了。
无论处于何种状态kaiyun全站网页版登录,都是你决定的结果,许多看似未竟的事情,其实能够分解成许多已完成的部分。
马拉松距离相当遥远,完成过程十分艰辛,技艺精湛的运动员将其划分为若干部分,借助每隔几公里设立的补给点作为参照,把整场马拉松分解成十几个阶段性任务,每达成一个阶段性任务都让自己减轻一些心理负担。
人生追求、职业蓝图、长远构想等尚未结束的事项,可以分解为许多已经实现的小步骤,一个一个去克服,怀着无压力的心情去行动,宏伟的愿景其实并不令人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