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层层围堵之下,游戏“限娃令”仍有空子
假期来临,众多游戏公司对未成年人的使用限制持续存在,青少年每周的娱乐时长依然受到明确约束。针对需要借助家长账号进行游戏的情况,一些企业增设了监控机制,允许监护人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长。然而,尽管采取了多重管控手段,调查人员发现部分游戏的防沉迷方案执行不力,游戏中还存在多种充值渠道,意图吸引青少年进行消费。
“限娃令”严格 每周玩3天
寻求绕过游戏防沉迷系统途径吗?正等待回复!确实存在,需待年满成年方可实施。先前网络中广为流传的戏言,此刻正逐步变为现实情况。记者亲身体验后发现,由于监管工作不断强化,目前众多游戏公司对于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措施落实得极为严苛。
启动《王者荣耀》手机游戏,初次进入游戏的用户会收到系统发起的实名认证请求。倘若登记的是未成年人身份证明,同时所处的时段不属于允许游戏的时间范围,系统便会强制使账号退出登录。随后kaiyun全站网页版登录,记者对《蛋仔派对》《明日方舟》《原神》等其他游戏进行了验证,发现登录过程均包含实名确认步骤,并且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长设有约束条件。
众多知名手机游戏已实施实名登记,一些原先无需注册即可免费游玩的小型游戏网站,现在在用户开户环节,也必须提交个人姓名及身份证件号码。打开任意一款微型游戏,同样需要再次填写身份资料,以此决定是否对账号的游戏行为进行管控。
依照国家相关准则,孩子们登记的青少年账号,每周仅在周五、周六、周日以及法定节日的晚上八点到九点可以登录使用。暑假来临,原本盼望能多使用手机一段时间的孩子们了解到,“青少年保护规定”并未因假期而有所调整。部分游戏公司还推出了“暑期可用时段表”,计算了孩子们在整个假期能够游玩的总时长,时间跨度是从七月一日到八月三十一日,横跨两个月份,却仅有二十七个小时。
为何游戏启动就启动防沉迷机制了,能否更换绑定的身份?某个游戏社区里,有位玩家发帖询问,他最近登录账号时发现游戏里装了防沉迷装置,由于他原本是用不成年人的身份信息注册的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导致游戏无法继续使用。有回应说明,若账号系成年人身份证登记,可更换至另一成年人身份证绑定,但若系未成年人身份证登记,则无法更换,此乃游戏运营方制定之规则。亦有建议尝试昔日所谓“断网大法”以规避防沉迷机制,然经验证此法无效。众人议论纷纷,仍未觅得解法,最终均认定该账号已然无法挽救。
家长有工具 约束孩子玩
媒体人员以成年人的身份登录了相关应用,随后发现,在部分允许进行语音对话的应用里,即便是在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的时间段内,依然能够听到未成年人的讲话声音。这种情况的出现,极有可能源于,未成年人借助了成年人的身份信息进行了账号的注册。
倘若子女盗用了家长的证件去登记游戏账号进行娱乐,家长应当如何处置呢?现阶段,部分游戏公司已经研发了家长监控方案,旨在应对孩子私下里持续游戏的行为。
例如腾讯企业开发了一项“家长助手”,打开“腾讯成长保护”公众号,接着选择“腾讯防沉迷”kaiyun全站app登录入口,即可访问操作界面。用户能够将自己的游戏登录名与子女的游戏登录名关联起来,随后便可在平台中查询到子女的游戏时长,同时也能从管理端对账号执行“时长控制”“开销控制”,乃至“立刻禁止游戏”。
孩子如需使用家长的账号进行游戏,家长可与孩子商定具体游戏时长,接着在功能界面中勾选“允许孩子用我的手机进行游戏”完成设定。每次游戏时长至少持续十五分钟,但最多不可超过两个小时。
一旦确认孩子系借用家长身份证号创建了账号,并且常常在隐秘状态下进行游戏,系统便设有“面部验证强化管理”选项可供启用。家长启动该功能后,即便孩子盗用账号,只要登录时段并非周五至周日及法定节假日的晚上八点到九点之间,系统便会启动面部验证流程,孩子通常难以通过,从而阻止其继续游戏。
网易企业同样设立了名为“网易未成年人保护平台”的管控工具,点击对应微信账号,关联子女的游戏登录名之后,便能够调控游戏时长与虚拟货币的支出,倘若家长不清楚子女的游戏登录名,也能够键入子女的联系电话进行检索,获取验证码后,平台便会呈现所有以该联系电话注册的游戏登录名。
租号也实名 但有漏洞钻
先前有新闻报道,一些孩子尝试借助租赁账号来绕过生育政策限制,不过记者近期进行了验证,发现面向账号出租的网站对租用流程的管理正变得更为严密,租客在租用前必须完成身份核实步骤,一旦系统判定为未满十八岁,便无法完成租赁操作。
综合购物网站中,部分店铺提供游戏账号出租业务,然而用户在注册时必须提交身份资料,若为未成年人登记,则禁止向这些店铺购买商品,进而无法租用账号。
有人曾用替练服务手段,取得成年人的游戏账号来使用。不过,记者考察了数个替练站点后得知,如今想登记为替练者,也必须实施身份核实,而且核实步骤比游戏更为严谨。不仅需要录入个人姓名和身份证件号码,还需提交身份证件正反面影像资料,完全阻止了孩子们随意选用一个成年人身份证件进行登记的情况。
然而在重重限制之中,依然存在一些店铺留出了漏洞。有记者在一些售卖游戏账号的网店看到,商品说明里提到,购买者可以直接联系店家通过微信转账,无需在平台完成交易,以此规避了系统对未成年人禁止下单的限制。一旦在微信上确认付款,店家便会发送账号信息,孩子就能接着玩游戏了。游戏中介网站也类似这种情况,部分想找代练的人,在发布找代练的信息时,还会加上自己的微信账号,目的是绕过中介网站直接进行交易和付款。
借助这种途径,年轻人便得到了缺少防沉迷机制的游戏账号,能够随心所欲地游玩,然而在与商家的沟通中,平台多次发出警示信息,指出若买卖双方选择经由第三方渠道进行交易,交易活动将缺乏有效保障,事实上,这种拿取账号的方法确实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倘若对方收到款项后拒不提供账号,孩子几乎找不到投诉的途径。
AI数字人 仍缺乏监管
调查中发现,部分游戏实际验证环节存在疏漏。以某款三国背景和某款篮球主题的游戏为例,用户初次登记时,系统并未启动身份核实程序,记者得以直接参与游戏。游戏进行约十分钟,两个游戏均呈现了“6元优惠礼包”的付费提示,操作支付按钮后,界面会切换至微信缴费系统,允许完成交易。
记者起初以为,这两款游戏是故意规避实名验证环节。但记者退出游戏后,重新登录时,系统却提示进行实名验证。记者又换用另一部手机进行验证,结果完全相同,实名验证的提示始终在第二次进入游戏时出现。
这两款游戏或许存在系统漏洞,但另一些游戏确实没有任何实名认证要求。记者注意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部分企业推出了“AI虚拟形象互动游戏”。这类游戏中包含众多外貌、性格各异的AI虚拟形象,以及多种题材和剧情设定。玩家选定角色和剧情后,能够利用语音或文字方式与虚拟形象进行交流,推动故事发展。记者体验了两个AI数字人游戏,均为注册后即可游玩,全程未进行任何身份核实步骤。
在应用商店了解到,两款游戏都标明适合年龄为“17+”,体验期间注意到很多虚拟角色会说出比较隐晦的话。这类游戏的主要特色就在这个方面,并且游戏还设有付费功能,允许玩家用金钱提升虚拟角色的等级。能够继续完善的内容还有很多,有些是通过购买外观来解锁新的故事情节,有些则是让人物启动“细腻状态”与“心动状态”,从而获得更加亲密的对话选项。这类游戏,居然允许未成年的玩家不受任何限制地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