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说明白什么是「蔡格尼克效应」:为什么未完成的事,总是让人念念不忘?
在日常生活与职场中,我们有时会受到“蔡格尼克效应”的干扰,对那些尚未完成的事项难以释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采取何种策略来应对?此外,还有哪些与“蔡格尼克效应”相关的实例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剖析一探究竟。
你有没有过以下的体验:
其实,你想多了,你可能正被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所影响。
本文将详细阐述,通过3000字的篇幅,解释清楚蔡格尼克效应的内涵,以及为何我们对那些尚未完成的事项始终难以忘怀。
一、什么是蔡格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效应,亦称Zeigarnik effect,是心理学家Β.Β.蔡格尼克在一次记忆实验中揭示的一种心理现象。
她要求参与者完成一系列简单的任务,包括写下自己喜爱的一首诗,从55开始倒数至17,以及按照特定模式,用线将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珠子串成串。
完成每件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大体相等,一般为几分钟。
在这些任务中,仅有半数能够得以全部完成,而其余半数则在未完成的情况下便遭遇了阻拦。可完成与不可完成的工作在排列顺序上呈现出无规律的随机性。
实验结束后,出乎被试的预料,立即要求他回想一下自己完成了哪些具体任务,共计22项。
未完成任务的平均回忆率为68%,而已完成任务的回忆率则仅为43%。
在上述情况下,人们对于尚未完成任务的记忆往往比已经完成的工作记忆更为清晰,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作蔡格尼克效应。
这个实验揭示了心理学的一个现象:人类天生具备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当任务尚未完成时,我们的潜意识会持续地提示我们继续行动;这种提示逐渐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动力;从而使得该事件在我们心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记。
人们之所以会遗忘那些已经完成的事项,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追求完成这些事项的初衷已经得到了实现。
若任务尚未圆满结束,这一过程将使他们对于尚未完成的部分留下深刻的记忆。
二、产生蔡格尼克效应的原因
为什么人们对未完成的工作的回忆量会优于已完成的工作?
经研究,一般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与中止完成的工作性质有关。
通常情况下,任务越复杂,思考就越敏捷,短时间内所承受的强化力度也相应增大,而这种强化对于提升记忆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因此,那些被暂停的项目往往更容易被优先想起。再者,当任务难度较高时,人们的情绪波动也会更加显著kaiyun全站app登录入口,而这些情绪对于记忆的恢复起到了关键作用。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带有情绪的记忆往往具有更高的效果。
二是中止工作名称的回忆只受到了前摄抑制的影响。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换句话说,先前行为对后续行为的干扰作用。在停止进行某项工作时,并未出现倒摄抑制的效应,仅存在前摄抑制的影响。
倒摄抑制是指后面做的事对前面已做的事的干扰作用。
完成任务的作业中,这两种压制现象同样存在,所以,其记忆效果相对较差。
三是中止工作的期待作用。
任务一旦完成,人们常常觉得此事就此结束,可以画上句号,于是,对这件事的记忆动机也就变得不那么强烈了。
正如完型心理学派所主张的kaiyun.ccm,一旦事情做得完美,从心理层面看,它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此时,个体对于追求完整性的心理驱动力不再那么强烈,因而这样的记忆往往难以唤起。
人们对于尚未完成的中业任务,普遍怀揣着一种期待,那就是渴望看到一项完美的成果呈现,也就是期待这项工作的最终圆满完成。
大脑中通常占据一个活跃的角落,便于在回忆时迅速检索并建立联系,进而引发蔡戈尼效应。
在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你往往对那些正在进行中、尚未完成的事情印象尤为深刻,而对于那些已经圆满完成的事项,可能就不会投入太多的关注。
这实际上与人们的记忆方式相吻合,人的思维倾向于保留那些需要进一步处理的信息,并将它们存储在工作记忆里,就如同电脑的存储器一般。至于那些已经处理完毕或者即将处理完毕的内容,大脑则会主动选择遗忘。
三、蔡格尼克效应的案例 1. 电视剧中间插播的广告
作为电视剧的铁杆粉丝,我们常常对节目中穿插的广告感到极度不悦,然而,却又不得不强忍着情绪,硬着头皮将其看完。
剧情正至高潮,广告却突然插播,实在难以割舍,不愿换频道,唯恐遗漏了剧情关键,于是只能强忍着继续观看,一条、两条……直至第N条广告播放完毕,不禁长叹一声:“怎么还没结束?”
不得不说,该广告的播放时机确实巧妙至极。实际上,这全因广告商深刻洞察了消费者的心理,使得人们难以抗拒。
2. 没说再见的分手,都有遗憾在怒吼
众多人在开始新的感情关系时感到困难,这或许是因为在结束上一段关系时未能妥善道别,心中充满了未了的遗憾和无法释怀的情感。
由于蔡格尼克效应的作用,该事件很可能被视作未竟之事,进而可能在您或对方的心理层面诱发未完成感的情绪困扰。
简而言之,草率的分手可能使你或对方难以完全释怀这段情感。
我并非不能接受分手这一事实,然而,我们至少应当保持风度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友好地结束这段关系,互道一声珍重。难道这多年的情谊,就真的如此微不足道,不值得我们以更好的方式告别吗?
“这样戛然而止不明不白的分手,我实在是无法说服我自己”。
若非当年我过于看重颜面,或许还能挽救这段情缘;假如我当初随他前往他向往之地,或许我们早已步入婚姻的殿堂。
这些念头持续萦绕在当事人心头,导致他们对未来的情感走向感到迷茫,并伴随着强烈的不确定感与不安。
所以宁愿不开始,也许就不会再仓促地结束,再次受伤。
若想重新启程,挣脱过往情感的笼罩,我们得对自己有个了断,为那些回忆划上句点,通过一场简短的仪式,真正地与过去告别。
3. 蔡格尼克效应在产品设计中运用
蔡格尼克效应已经在产品设计领域已经广泛运用了。
例如某些产品的连续签到功能。
面对这个连续打卡的页面,你是否会感到难以抗拒,甚至有些上瘾?一旦有一天中断了打卡,你可能会感到非常不适。
早年收藏的邮票套装、孩提时代的小浣熊品牌干脆面卡片系列、以及近年来流行的IP主题盲盒。
这全都是借助蔡格尼克效应,激发用户无法抗拒、难以割舍的收集欲望,从而在商业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四、如何运用蔡格尼克效应
基于这一现象,结合那些对我们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的种种迹象,我们得以提炼出以下可能对你生活大有裨益的启示:
一旦任务未竟,你的思绪便会持续萦绕于那件未了之事,导致你注意力大受干扰,愈发感到心烦意乱。
若某事持续让你心神不宁,难以释怀,那么这表明,唯有将此事妥善解决,你方能将精力与注意力释放,转向其他事务。
此刻,不妨将手头上的其他事务暂且搁置,循序渐进地将眼前的事务一一妥善处理,待此完成之后,再投身于其他忙碌之中。
2)刻意中断学习,记忆或许更清晰
学习的时候,不要一次花很长的时间在一个科目上。
为了增强所获知识的记忆深度,可以采取分块学习的策略,比如每学习30至60分钟后,对某一科目进行短暂休息。无论阅读至哪一页,大脑都会在无意识中反复回顾所学内容,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强化学习记忆。
3)制造出“悬念”更能让人意犹未尽
要想让人对你留下深刻印象,希望自己的言辞让人回味无穷,这就要求你避免让人轻易看透你的真实意图,同时也不宜一次性将你所有的策略和技巧全部暴露无遗。
通过营造期待感,比如当他人询问你时,你可以巧妙地回应“不妨猜测一下”,以此维持一种神秘与悬念的氛围。
如此一来,对方内心可能会涌现出类似“蔡格尼克效应”的悬念感,进而引发一种意犹未尽、渴望继续深入了解你的强烈愿望。
一次约会或交流可能结束,但记忆却会继续存在对方心里。
4)想要彻底结束一件事,最好能完成某些特定的“终结仪式”
如果你想要和一个人彻底分手,最好不要仅仅通过信息告知。
由于受到“蔡格尼克记忆效应”的作用,该事件很可能被认定为尚未完成,进而可能在你或对方的心理上引发未完成感。
轻率地、轻易地结束一段关系,可能会使你或对方难以完全释怀这段过往。
五、总结
我们最后来做一个总结:蔡格尼克效应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人们对于那些尚未解决的事项,相较于那些已经妥善处理的事情,记忆更为清晰。
简单来说,就是未完成的事,总是让人念念不忘。
它宛如一把双刃剑,若运用得法,便能高效运用记忆,实现目标;然而,若使用失当,则可能引发心理压力、焦虑不安,进而导致心理负担。
专栏作家
Hiphop村,微信公众号上有个栏目叫做“给思考留点时间”,我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的撰稿人。作为一个95后的互联网从业者,我专注于在互联网产品、运营以及思维、思考和个人成长等领域分享知识。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