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逼出了“薯片桶听诊器”
扫一扫 看视频
近期,国际知名的心脏病学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了一篇来自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的论文。该论文介绍了他们自制的一种听诊器:将消毒后的A4纸卷成筒状,并在其上书写“听诊器”字样。医生在穿戴防护服的情况下,能够借助这种简便的听诊器顺利对患者进行检查,并且有效防止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的主任高旭辉指出,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身处前线的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必须依赖各种辅助设备来监测患者病情的演变。
在门诊,医生需运用视觉、触觉、叩诊和听觉等诊断手段对患者肺部状况进行细致检查,以初步判定感染情况,此时听诊器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在病房中,患者病情可能瞬息万变,医生必须迅速作出反应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探究病因,同样离不开听诊器的辅助。高旭辉指出kaiyun全站网页版登录,鉴于患者可能存在感染风险,医生在进行检查时不得不身着厚重的连体防护服,而这导致现有的耳塞式听诊器无法正常发挥其功能。
他提到,即便是在穿戴防护服之前就将听诊器置入其中,鉴于其需要为多位患者进行诊断,仍然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此外,新型的蓝牙听诊器因价格相对较高,导致在临床应用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故目前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国外某专家撰写了一篇题为《COVID-19疫情:减少听诊器使用,增加肺部超声应用》的论文,提倡减少听诊器的使用频率,而应更多地采用肺部超声技术。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的ICU主任谭焱、护士长朱豫、主治医师朱健以及研究生黄斌共同组建了一支团队,致力于寻找简便的方法来应对“听诊”难题。
有一次,心胸外科的副主任医师谭焱在漫画里看到了一幅画面,描绘的是早期医生在没有听诊器的情况下,用一根木筒为病人进行听诊。这一幕让他灵感迸发,心想:为何不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听诊器呢?
谭焱在业余时间偏爱打羽毛球,他最初想到了使用装羽毛球的长筒。然而,试验表明,这样的长度对听诊并不适宜。于是,他转而寻找平时装薯片的长筒。经过一番简单的加工,一个简易的听诊器便应运而生了。
新冠疫情期间,他们采用了这款构造简便且能有效阻隔交叉感染的听诊器。借助它,他们已为超过三百位患者进行了诊断,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此外,这款就地取材的听诊器还被其他医院采纳,赢得了医护人员的一致好评。
为何不采纳超声影像进行检测,却仍旧执着于使用听诊器?谭焱,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的副主任医师兼ICU主任,指出超声技术在近些年有了显著进步,然而它依然不能完全替代听诊器等基础检查工具。
他指出,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发展迅速,医生必须迅速做出诊断;超声医生抵达和设备准备都需要一定过程;再者,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和气管炎症进展迅速,听诊器相较于超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超声无法像听诊器那样实时动态地获取信息,而听诊器却能随时监测患者的肠道和胃部状况,从而便于做出科学且准确的应对措施。此外,在超声检查过程中,病毒有可能传染给另一位同样需要进行床旁超声的患者,这导致了潜在的交叉感染风险。
“因此,听诊器显得尤为重要。”谭焱说。
目前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各国医疗同仁共同面对着相似的挑战。在4月15日,我国中部战区总医院的心胸外科团队撰写了一篇关于自制听诊器的文章,并将其投稿至国际知名的心脏病学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紧接着,在4月18日,他们收到了该杂志的积极反馈。
5月4日,该杂志在首版显著位置发布了该文。《European Heart Journal》被誉为心脏科学领域的国际顶尖SCI期刊,其影响因子高达24.889,由瑞士的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欧洲心脏学会)负责主办,是全球公认的心脏病学领域的权威学术出版物。
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的负责人高旭辉主任指出,有人误以为医生的工作变得轻松,因为现在医生们普遍依赖先进的仪器来诊断病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始终坚守临床一线,在诊疗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创新思维去解决,最终将我国在抗击疫情方面的成果分享给世界各地的同行,让世界听到中国军医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