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心理学“蔡格尼克效应”,改掉儿子拖拉磨蹭的坏毛病,很管用
摊上一个重度拖延症的孩子,真是能让老母亲少活好几年。
儿子的慢性子
能把人逼疯
儿子今年四年级,他日常的拖延简直能让人崩溃:
早晨醒来迟疑许久,穿衣时频频分神,用餐时行动缓慢,我催促得几乎要失态,对方却依然无精打采。
做功课常常成为家庭内部冲突的直接原因,一催促他开始学习,他就会找借口说需要喝水或者想去卫生间,始终不愿意到书桌旁边去。
费了好大劲才安顿下来,接着又拖拖拉拉个不停,临近晚上就寝时分,这才意识到时间紧迫,常常忙到深夜十二点还不肯停手。
假期里做作业更加棘手,最初半个月根本不动手,临近截止日期时才匆忙赶工,胡乱编造内容,你若提出异议,对方便哭哭啼啼,甚至对你发怒。
我实在想不明白,作业本来的数量并不算多,完成时的进度也不算迟缓,为何起初就那么吃力呢?
于是我经常频繁催地促他:
我注意到,不论我怎样催促,儿子始终无法克服拖延的坏习惯。不仅如此kaiyun全站app登录入口,随着被催促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似乎认为许多事情都不必由他承担,时间观念也变得模糊起来,反正总会有妈妈来担忧和提醒。
这种极具破坏性的不良习性,使得儿子的学业表现很不理想。
临近截止日期才动手赶作业,接下来的复习和预习乱成一团,当天学的东西没能完全消化,时间长了,缺漏的知识越堆越多。
情况更为糟糕,拖延症对他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后果,每次决心保证今后不再拖延,却总是无法兑现。
孩子的迟缓毛病难以纠正,不过他因此也常感不安,总是被内疚感所困扰。
我察觉到必须认真对待这件事了,否则不仅会耽搁孩子的学业,还会损害他的身心健康成长。
孩子拖延背后
是对未知的焦虑与恐惧
坏毛病之所以难以戒除,在于它迎合了人的即时心理需求:追求安逸,回避艰辛。若要根除这些毛病,必须借助严谨的心理科学方法。
著名的蔡格尼克效应,就是摆脱拖延症的有效利器。
心理领域存在一个引人入胜的原理,称之为“蔡格尼克效应”,有时也简称为“蔡氏效应”。该原理说明,未完成的工作事项,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的痕迹,要比已经处理完毕的事情更为明显。
心理学家蔡格尼克曾经做过一项记忆实验。
她安排实验参与者完成二十二项基础任务开yun体育app官网网页登录入口,比如创作一首心仪的诗歌,或者从五十开始倒数至十等等。
一部分人能顺利做完,另一部分的人还没有做完时,就被叫停。
这个现象挺有意思,被制止的人会特别在意还没做完的事,他们不去关心已经完成的部分,反而对那些未完成的工作一直放不下。
这个现象就是著名的蔡格尼克效应,它表明未完成的事项会在人们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这个记忆效应,同样也可以用来解决孩子的拖延症问题。
当孩子意识到还有许多未竟之事,在将来仍需面对,这些念头便会反复浮现,占据其思绪空间,分散他的精神焦点。
未完成的事情越多,无形中产生的压力也就越大。
原本用于消磨、预备休憩的时段,却会因那些尚未了结的差事而变得急促、心神不宁、自我苛责。
这也是由于许多孩子即便在拖延时,身心也未能得到舒缓,反而感到心神不宁、备受折磨,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实现“清闲自在”的状态。
想要科学运用蔡氏效应,就要了解孩子产生拖延症的原因。
孩子拖延,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
1、自控力差
当代少年常被众多引人入胜的事物所环绕,诸如短小的视频节目、连续的剧集、互动的游戏以及便携的通讯设备等。对于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薄弱的少年而言,他们往往难以抵挡这些吸引力的侵蚀。
他们便将本应用于钻研的时刻,挪作嬉戏之用,日积月累,对于研习和执笔之事便渐成拖延之习。
2、孩子也很焦虑
偶尔,孩子面前堆满了必须完成的任务,或者某些事情难度较大,他立刻就会感到害怕,不清楚第一步该怎么走,并且对没完没了的功课、无穷无尽的练习感到反感。
但是每天都要应付这种单调的循环,所以孩子心理上常常会感到不安,接着就掉进拖延的困境里。
心理学实验证实,情绪状态是导致行为延后的重要因素,儿童难以排解内心积压的负面感受,因此会本能地选择拖延来缓解心理压力。
成年人跟儿童没有区别,必须等到“蔡氏效应”不再牵动思绪,才能体会真正的舒缓。
我正是借助蔡格尼克效应的法则,协助孩子克服了延后行为的问题。
巧用“蔡格尼克效应”
三个步骤帮助孩子克服拖延坏习惯
1、从容易的点入手,让孩子先做5分钟
许多小家伙磨蹭起来能让爹妈怒发冲冠,可一旦专心致志,干活效率反而很高。
蔡格尼克效应的关键所在,是促使孩子立刻着手进行某些活动,特别是那些未完成时会让他们念念不忘的任务。
我们成年人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看一部电视剧从头到尾,到了更新时间就耐心等待,因为心里有个“尚未看完、必须接着看”的念头,这就是蔡格尼克效应在起作用。
因此,对于那些总是拖延、总是难以开始行动的儿童,应当先让他们执行一项简单且擅长的任务,哪怕只完成五分钟,重点在于必须马上动手去做。
比如英语能力强的孩子,就让他先完成一页英语练习;数学基础好的孩子,就让他先解答五道题目。
一旦孩子着手进行,他先前的不安、抵触心理便会慢慢消退,五分钟后,若你要求他停止,他仍然会持续惦记着这项尚未完成的任务,并会主动去把它处理完毕。
让孩子马上完成这些简单要求,比向他们灌输诸多重要原则,说明为何不应耽搁,效果要强得多。
2、做一个“事不过三”待办事项清单
蔡氏现象揭示,一旦未完成的工作被意外中断,该工作就会在思维深处持续留存,默默消耗我们的心神、决心,使我们承受不必要的负担。
许多孩子尝试过制定计划,却未能达成预期目标,由于家长常常包办代替,为孩子安排了太多任务,结果孩子面对繁重事务,因看不到完成的可能而选择拖延。
“做事情有度”的备忘录,能够有效克服蔡氏现象,同时防止任务堆积导致行动迟缓。
方法很简单,协助孩子从他每天必须做的事情里,挑出3件:
首要任务:挑选一个容易处理的工作,诸如收拾学习用品,或者制定第二天的学习安排等。
第二件事:挑选一个对学业极为关键的,比如周五面临测验,该科目需要专门地订正错题、梳理知识要点等。
第三件事:选择一项今天必须完成的,比如作业等。
意志力像肌肉,是会被消耗的。
如果每天排得满满当当的都是关键且急迫的事情,孩子光是想到就要感到害怕,巨大的精神负担会让他想要躲开,不知不觉就会开始拖延。
依照这个步骤去执行三项工作,能够让孩子从基础环节开始,进行充分准备,进而轻松进入学习环节,同时也能得到迅速的积极回应和满足感。
心情变好时,最初的挑战带来的满足感会激发更强的意愿,促使孩子去处理那些关键且紧急的事情。
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
当我把那些深层的心理学原理运用到孩子的培养上时,我注意到,儿子慢慢有了转变。
从简单的活儿入手,让它变得容易着手,一旦开始,不断产生的成功体验和自我满足,又促使他不再回避后面的艰巨挑战。
他逐渐养成了按时用功的常规,开始学习时的准备过程变得迅速许多。
摆脱了延宕困扰的儿子,同样觉得十分舒畅,他兴高采烈地对我讲:“母亲,没有任何负担的感觉真是太棒了!”
我确信,一旦感受过不再拖延的轻松,他绝不会愿意重新陷入从前那种心神不宁、手忙脚乱的循环里。
3、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常言道,双亲堪称子女的良师益友。在寻常岁月里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长辈的所思所行,往往会对晚辈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你的孩子不会按你说的做,但他会去模仿你做的。”
要让孩子不再磨蹭、不再延误,家长需要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一个鲜活的示范,同时也可以借助心理学中的蔡氏效应,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
审视自身,虽然清楚拖延有弊端,却总在为自己找理由,答应孩子一同外出游玩,却常因些微变化而搁置;抵达家中本该立刻处理的任务,却常先自我安慰看会儿电视,直到无法逃避时才从座椅上动身
我的所有行为,孩子都看得很清楚,通过我的示范和教导,孩子又怎能对我的督促产生抵触情绪呢?
为人父母,真的是一生的修行。
要培养一个乐观、有冲劲的孩子,家长首先得严格要求自己,做事不能拖沓,要带头做好。
我的心得体会,或许能让处境相似的家长们有所领悟,我将继续不断钻研。
育儿即育己,要一直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