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心理学“蔡格尼克效应”,改掉儿子拖拉磨蹭的坏毛病,很管用

频道:生活应用 日期: 浏览:13

摊上一个重度拖延症的孩子,真是能让老母亲少活好几年。

01、儿子的慢性子,能把人逼疯

儿子今年四年级,他日常的拖延简直能让人崩溃:

清晨起床动作缓慢,磨蹭了将近十分钟,穿衣时多次愣神,用餐时也是慢吞吞的,我这边催促得几乎要发火,而对方却依旧悠哉地晃荡着。

完成作业常常成为家庭矛盾的触发点。每当催促他开始写作业,他要么声称口渴需要喝水,要么说要去洗手间,总之就是不愿意坐在书桌前开始学习。

终于得以坐下,却又开始拖延,临近就寝时分,才感到紧迫,常常写作至午夜十二点过后。

在寒暑假期间完成作业变得尤为艰难,前半月几乎未曾动笔,临近尾声时却开始焦虑不安,匆忙之中胡乱拼凑,即便如此,你若稍有指责开yun体育app官网网页登录入口,对方便会泪流满面,对你发火。

蔡格尼克效应生活应用_克服孩子拖延症方法_重度拖延症孩子教育

我实在不明白,既然作业量并不繁重,书写速度也不算慢,为何一开始就感到如此吃力呢?

于是我经常频繁的催促他:

尽管我屡次催促,儿子依旧未能改正他那拖延的习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似乎觉得许多事情都不需要他来承担,甚至对时间的感觉也变得模糊,反正总有母亲在为他操心并提醒。

儿子的成绩自然无法达到理想水平,因为他养成了这样一个极具破坏性的不良习惯。

作业一拖再拖直至迫不得已才着手完成,随之而来的复习和预习变得一团糟,导致当天的学习内容无法完全掌握,随着时间的推移,遗漏的知识点越积越多。

更为严重的是,拖延症对他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他时常下定决心并承诺今后不再拖延,然而却始终无法付诸实践。

孩子难以改变其拖延的习性,然而这却让他时常感到不安,常常陷入自我谴责的情绪漩涡中。

我深刻认识到,必须对此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否则不仅可能延误我儿子的学业进程,还可能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后果。

重度拖延症孩子教育_蔡格尼克效应生活应用_克服孩子拖延症方法

02、孩子拖延背后,是对未知的焦虑与恐惧

拖延症等不良习惯之所以难以戒除,是因为它们迎合了人们追求即时满足的心理需求:追求暂时的安逸,而将痛苦推迟。若要彻底改正,必须借助科学的心理学知识。

著名的蔡格尼克效应,就是摆脱拖延症的有效利器。

心理学领域存在一个引人入胜的术语,名为“蔡格尼克效应”,亦称作“蔡氏效应”,它描述的是人们对那些尚未完成的任务,相较于那些已经完成的任务,往往有着更为深刻的记忆。

心理学家蔡格尼克曾经做过一项记忆实验。

她要求实验参与者完成22项简易任务,包括抄写一首你所喜爱的诗作,以及从50数到10等类似活动。

一部分人能顺利做完,另一部分的人还没有做完时,就被叫停。

结果颇为有趣,那些被叫停的人往往对尚未完成的工作表现出异常的关注,他们对于已经完成的部分并不在意,反而对于那些尚未完成的任务,心中总是难以释怀。

这便是广为人知的蔡格尼克效应,其核心在于阐述人们对于尚未完成的任务印象尤为深刻。

这个记忆效应,同样也可以用来解决孩子的拖延症问题。

蔡格尼克效应生活应用_重度拖延症孩子教育_克服孩子拖延症方法

孩子一旦意识到自己尚有许多未竟之事等待处理,这些事情便会频繁地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占据着大脑的存储空间,进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未完成的事情越多,无形中产生的压力也就越大。

原本计划用来休息和放松的时间,却因这些未完成的任务而变得紧张不安,充满了焦虑和自我指责的情绪。

这也是为何众多儿童在拖延之际,身心并未得以舒缓,反见情绪波动、苦不堪言,主要缘于他们未能达到“无所事事,一身轻松”的境界。

想要科学运用蔡氏效应,就要了解孩子产生拖延症的原因。

孩子拖延,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

1、自控力差

现今的孩子们身处众多诱人事物的环绕之中,诸如短视频、剧集、电子游戏以及手机等,这些对他们自控力较弱的特点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使得他们难以抵挡这些诱惑。

他们便会将原本用于学习的时光,用于娱乐消遣,久而久之,对于学习和完成作业,他们便养成了拖延的习惯。

重度拖延症孩子教育_克服孩子拖延症方法_蔡格尼克效应生活应用

2、孩子也很焦虑

孩子有时面临繁重的任务或是挑战,便会产生恐惧感,他们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同时也会对那些似乎永无止境的作业和学习感到厌倦。

然而,孩子每日不得不遭遇这种单调的循环,因而内心常滋生出焦虑情绪,最终可能深陷于拖延的困境。

研究表明,拖延行为主要源于情绪问题。由于孩子无法有效处理自身累积的消极情绪,他们往往会无意识地以“拖延”作为缓解焦虑的手段。

对于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童,只有在“蔡氏效应”不再占据你的注意力时,你方能切实感受到放松的乐趣。

我运用了“蔡格尼克效应”的原理,成功帮助孩子克服了拖延的恶习。

克服孩子拖延症方法_重度拖延症孩子教育_蔡格尼克效应生活应用

运用“蔡格尼克效应”,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助力孩子摆脱拖延的不良习惯。

1、从容易地点入手,让孩子先做5分钟

众多孩童在拖延时常常让父母怒火中烧,然而,当他们真正投入其中时,工作效率却并不低。

蔡格尼克效应的核心理念在于促使孩子们迅速投身于某些活动,特别是那些一旦未完成便会在心中留下牵挂的任务。

我们这些成年人同样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部电视剧从开头开始观看,到了约定的时间便会期待它的更新,这是因为内心深处存有一个“尚未完成、渴望追看到尽头”的想法,这正是蔡格尼克效应在起作用。

因此,针对那些习惯于拖延、迟迟未能开始行动的孩子,我们应首先让他们尝试一件简单且他们擅长完成的任务,只需开始五分钟,重点在于立即行动,毫不犹豫。

若孩子英语水平较高,便可以先完成一页英语作业;若孩子表现优异,则可先解答五道题目。

孩子一旦着手行动,原本的焦虑和抵触情绪便会慢慢消退;待到五分钟过去,即便你让他停下,他心中仍会不时挂念那未竟的任务,因而会主动将其完成。

这类让孩子立即行动的简单小任务,相较于向他们传授大量的大道理,阐述为何不应拖延,往往更为有效。

重度拖延症孩子教育_克服孩子拖延症方法_蔡格尼克效应生活应用

2、做一个“事不过三”待办事项清单

蔡氏效应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一旦有未完成的事项突然被打断,它便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后台运行,持续悄无声息地消耗我们的精力和意志力,从而给我们带来额外的压力。

众多孩子曾尝试使用待办事项清单,然而并未实现预定的目标,原因在于家长常常为孩子列出过多的任务,这反而使得孩子们因为任务繁重、难以看到完成的可能性,从而陷入了拖延的困境。

蔡氏效应得以有效缓解,"事不过三"的待办清单设计巧妙,不仅避免了任务繁杂导致的延误,还优化了工作流程。

方法很简单,协助孩子从他每天必须做的事情里,挑出3件:

首先,挑选一件易于着手的小事,例如整理书包,或是记录第二天的学习安排;

第二件事:挑选一项对学习至关重要的任务,例如,若周五有考试,则需要针对这门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错题改正和复习总结。

第三件事:选择一项今天必须完成的,比如作业等。

蔡格尼克效应生活应用_克服孩子拖延症方法_重度拖延症孩子教育

意志力像肌肉,是会被消耗的。

若日程紧凑,充斥着诸多关键且紧迫的任务,孩子仅是预想一番,便已感到畏惧,巨大的心理负担使他萌生退缩之意,不自觉地倾向于推迟执行。

按照这一顺序依次完成那三项任务,孩子便能在处理简单事务时做好充分准备,进而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还能获得及时的正面反馈与满足感。

心情愉悦时,孩子会因第一项任务带来的满足感而激发出更多积极性,进而促使他们投身于那些真正重要且急需完成的任务之中。

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

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融入孩子的培养过程中,我观察到,儿子的行为和性格开始出现积极的变化。

从简单的任务着手,帮助他轻松进入状态,随后不断取得的成就和自我肯定,进而激发他勇敢面对后续挑战。

他逐渐养成了每日定时学习的习惯,日复一日,启动学习流程的速度也显著提升。

摆脱了拖延症的束缚,儿子显得心情愉悦kaiyun.ccm,他满脸笑容地对我说:“妈妈,这种感觉真是太棒了,没有烦恼,一身轻松!”

我坚信,一旦他领略了不拖延带来的愉悦,便将不再怀念那种充满焦虑与急迫的生活步调。

重度拖延症孩子教育_蔡格尼克效应生活应用_克服孩子拖延症方法

3、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常言道,父母堪称子女最优秀的启蒙者。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和行为。

“你的孩子不会按你说的做,但他会去模仿你做的。”

为了引导孩子遵循科学的方法,避免拖延和懒散,家长不仅应借鉴心理学的蔡氏效应,更应身体力行kaiyun全站app登录入口,为子女展现一个鲜活的示范。

审视自身,尽管深知拖延的弊端,却常常为自己寻找理由。对孩子承诺带他外出游玩,却常因微小的变动而推迟;回到家中,本应立即着手的事务,却常先享受看电视的乐趣,直至迫不得已时方才从沙发上站起。

孩子目睹了我的一切,我以身作则,他又怎能对我催促感到心悦诚服呢?

为人父母,真的是一生的修行。

若期望孩子积极进取,父母自身便需勤奋不懈,对待事务绝不推诿。

期待我的经验分享能为那些经历相似困扰的家长们带来些许启示,而我本人也将持续不断地学习进步。

育儿即育己,要一直加油啊~

请关注我@青春期父母成长学堂,每日分享家庭教育干货知识~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