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神奇效应:工作狂的背后

频道:生活应用 日期: 浏览:9

有些人处理事务,倾向于追求完整的过程。若中途遭遇干扰,内心便会感到不悦,不自觉地会继续着手处理手中的事务,力求将任务彻底完成。

当你在游戏中投入一半精力时,妈妈呼唤你吃饭,大多数人会选择回应“稍等片刻”;即便电视剧剧情冗长,你也会坚持看完,甚至可能在追剧的同时抱怨剧情“实在无趣”;与初恋分手后,你时常怀念,渴望能重拾旧情,但若真的重逢,却往往不再珍惜;在完成工作的一半时,若任务未完成,同事们都已离去,而你却选择留下加班,希望能在完成工作后离开。

生活中此类现象屡见不鲜,很多人不禁在思考,这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实际上,这正是我们今天将要探讨的奇妙记忆现象——蔡戈尼效应。

蔡戈尼效应揭示了人类天生具备的内在动力,促使我们本能地追求把事情做到底。一旦某项任务尚未完成,这种动力便会驱使我们继续努力。反之,一旦任务圆满完成,驱动力随之得到满足,人们往往会将此事抛诸脑后。

这位实验结论的提出者是德国的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在她的研究中,她将受试者分成了两组,并让他们分别完成22项简单任务,例如从55倒数至17等。这22项任务是以随机顺序排列的。对于第一组受试者,他们被允许完成所有任务;而对于第二组,则在任务未完成的情况下遭到了阻止。最终,她要求参与者回顾这22项任务的细节,结果显示,那些尚未完成的任务,参与者平均能回忆起68%,而那些已经完成的任务,参与者仅能回忆出43%。这种现象被称为蔡戈尼效应,它表明未完成的工作相较于已完成的工作,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更为鲜明的印象。

近期,小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时常感到头晕目眩,睡眠质量也大打折扣,做事时更是提不起劲头。他意识到,自己对工作并无太多热情,工作状态并不愉快。尽管如此,他依旧对996的工作模式毫无畏惧kaiyun全站app登录入口,甚至乐于加班加点。对于这种对工作如痴如醉的感觉,小李觉得十分奇特。即便在下班之后,他仍旧无法放下工作,对回家的念头也毫无兴趣。小李认为,自己这种对工作极度投入的状态,似乎有些不正常。

那么,工作狂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面对尚未完成的任务,每个人内心都怀有强烈的完成愿望,这源自于内在的驱动力,即所谓的蔡戈尼效应。这些未竟之事能触动人的情绪,进而通过情绪的波动来影响思维,从而改变个人的行为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最终塑造出一个人的工作习性,使他们在不经意间沉迷于工作,成为工作狂。

工作狂亦称作“工作成瘾症”,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内心的痛苦难以得到缓解。然而,在投入工作的过程中,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淡化这种痛苦。这类人对现实生活感到不满,甚至失去了兴趣,却对工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工作狂的形成原因之一,或许是患者对完美的执着追求,他们渴望在工作中达到极致的完美状态。他们希望通过高效完成工作任务,获得成就感和价值认同。然而,这类心理存在问题的个体,在遭遇工作上的困境时,往往选择拒绝外界援助,并伴随强烈的羞愧感,强迫自己进行自我救赎。由于挫折与理想中的“完美”格格不入,这种冲突使得他们在内心深处难以接受,因此患者可能会陷入自我折磨,刻意让自己铭记那份焦虑的情绪。

总体而言,工作狂症候群确实可被视为一种疾病,轻度者可能损害身体健康,而重度者则可能对身心造成严重破坏。

不想再当“工作狂”?你需要这样做

在职场中,我们并不需要过分追求那种极端的狂热状态,保持对工作的热爱就足够了。这样的态度能让你体会到工作的乐趣,而不是痛苦地承受工作的繁重。

不愿继续成为工作狂魔,你只需采取以下措施:抑制完成未了工作的冲动,一旦感到身心俱疲,应尽早作出决定,调整工作计划,力求避免长时间加班导致的过度劳累。

接下来kaiyun.ccm,我们应当注重调整自身的性格特点,无需过分追求完美无瑕。与此同时,不妨培养一些新的兴趣和爱好,以此达到分散注意力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快乐的体验,以此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努力去品味生活的美好。同时,也要努力减少对工作的过度依赖。

如果这两点做不到,建议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帮你做回正常人。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