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之王?续航之王?看小米“大字吸睛,小字免责”的套路有多深
近期,小米再度成为舆论焦点,但并非源于创新技术,也不是因为高性价比,而是由于一次被网友嘲讽为“文字把戏”的宣发手段。
小米17Pro的宣传海报中,用粗体鎏金字体突出显示的“逆光之王”四个字十分引人注目,但在右下角又有一行不易察觉的浅灰色小字:“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这种用醒目文字吸引眼球,再用小字撇清关系的做法,立刻招致网友们的嘲讽。有网友打趣说:“这好比在个人履历里写上‘获得斯坦福博士学位,担任苹果公司高管’,最后又加一句‘这些都是未来的规划’。”
这类情况并非仅此一例。小米在宣传“小尺寸续航佼佼者”时,小字标注“目标成为小尺寸续航佼佼者”;在宣传“高强度钢材”时,小字说明“属于材质类别”;在汽车发布活动中,“都市辅助导航开始推送”的大字下方开yun体育app官网网页登录入口,隐蔽标注“仅向部分用户提供”。充电站宣传“长久免费流量套餐”,小字却附加“设备设计使用期限为8年”。网友一针见血指出:小米的醒目字眼旨在吸引关注,而细微字句则侧重遵守规定,两者职责划分比企业内部科室还要清晰。
一、营销话术的“内卷”:从“王”到“目标”的文字游戏
如果参数无法拉开距离,营销宣传便成了生产厂家的关键手段。诸如“王”“最”“第一”之类的字眼被大量运用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用以形成印象,抓住注意力。一旦这些字眼后面加上“目标”二字,其意义就会发生转变。
小米官方对此的解释十分简略,称“逆光之王”的含义在于逆光拍摄时也能获得不错的成像效果,这体现了该手机的技术性能与独特卖点,小字仅是海报排版的一种手法。
但消费者并不认同,有网友嘲讽说,公司决定放假十五天——放假十五天是公司的追求,我毕业于清华大学——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我的追求。这些嘲讽之中,体现出消费者对这种话术的排斥和不满。他们期待厂商能够“直白表达,陈述真相”,而不是进行文字上的戏谑。
二、此类话术是否违法违规?法律边缘的擦边球
从法律层面审视,这种以醒目文字吸引注意、以细微字句推卸责任的做法,本质上是在游走在法律边缘。《广告法》第四条有明确规定,广告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合法合规,不能包含虚假或容易让人产生错误认知的信息。第九条更是直接规定,禁止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这类用语。
小米的“逆光之王”“续航之王”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最”字,但“王”字本身带有很强的误导性,容易让消费者误认为产品已经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而用小字标注“目标”,则试图逃避法律责任,暗示这仅仅是“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已经达成的现实”。
但是,这种做法是否合规,核心要看它是否属于“虚假宣传”或者“欺骗购买者”。要是购买者被“逆光之王”这类说法给弄糊涂了,买了东西,结果东西表现跟说的不一样,小米就有可能要负起法律责任来。
三、行业信任危机:营销话术的反噬
小米的营销手法并非孤例。在竞争白热化的手机与汽车领域,类似的表现形式正在扩散。企业为争夺份额kaiyun全站app登录入口,不惜在宣传上游走在界限边缘,甚至夸大承诺前景。
但是,这种追求短期流量增长的手段,从长远角度分析,正在损害整个行业的信誉基础。顾客变得越来越敏锐,并且对这类营销伎俩产生了厌恶情绪。倘若信誉一旦丧失,即便是优质商品也难以重新赢得顾客的青睐。
四、监管部门要果断出手:保护消费者权益刻不容缓
1. 加强广告监管,明确规范用语
管理单位须对广告法条款加以补充完善,针对“王”“首位”这类带有绝对意味的表述实施严密管控,避免生产者借助“附注声明”等手法逃避义务。
2. 提高违法成本,严惩虚假宣传
对确认的虚假宣传活动,必须加强惩戒措施,不仅处以经济处罚,还需进行社会通报,以此产生警示作用。
3. 推动行业自律,倡导诚信营销
行业组织需主导拟定行业准则,引导企业以诚恳、公开的态度对接客户,严禁运用模糊表达。
4. 消费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购物时需认真审视商品说明,尤其要关注附注文字,以防受欺骗。若权益受损,可向消协等相关机构寻求帮助。
结语:营销可以创新,但诚信不能丢
小米的“逆光之王”事件,堪称一次营销的失败,同时也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深刻启示。如今信息高度发达,消费者不再那么容易被各种花言巧语所欺骗。想要获得消费者的长久信赖,企业就必须坚守本心:以优质的产品作为立足点,以真挚的态度进行交流。
营销可以创新,但话术不可为!诚信,永远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