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到头条

频道:生活应用 日期: 浏览:13

今天向大家介绍以逸待劳的含义和典故,这个成语并非指贪图安逸厌恶劳动,而是强调积蓄力量,等待敌人军队疲惫不堪、精疲力竭、我方士气正盛之时再趁机出击。运用这种战术时,必须保持镇定自若,仔细分析己方和敌方的处境、目的,以及双方的力量对比,时刻警觉地观察事态发展,形势未到时需如山岳般稳固,一旦时机成熟就要迅猛行动,彻底改变局面。这一策略注重,迫使对手陷入困境,并非必须依靠主动攻击,核心在于掌控局势,伺机而动,采取固定策略应对各种变化,利用静态制约动态,主动引诱敌人,从而捕捉有利时机。所谓以逸待劳,就是说在战斗中不率先发起攻势,积蓄力量,用来对付长途跋涉而疲惫不堪的敌人。"三十六计"这个说法,出现时间比成书年代早,最早可追溯至南朝宋将领檀道济,那时人们就开始引用了。到了明末清初,使用这个说法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后来,有有心人收集了各种书籍中的记载,把它们整理编成了《三十六计》。不过,这本书具体是什么时候、由谁编写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

【原典】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亦柔②。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刚柔可变,此理源自《易经·损》篇。"刚"与"柔"原为对立概念,特定情境下能实现互换。军事应用中,双方总体实力保持稳定时,需掌握强弱转换规律,逐步削弱敌方显性力量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促使对方由优势转为劣势,从主动转为被动。与此同时,己方则相应地从劣势转为优势,从被动转为主动。把握此转换时机发起攻势,即可达成战胜对手的目标

【译文】

要使对手陷入窘迫的处境,不一定非要正面交锋,可以运用"以柔克刚"的策略,让敌人由鼎盛转为衰败,由强大变得虚弱,然后趁机出击,就能取得成功

【按语】

这就是让敌人陷入困境的计策。古代兵法中有记载:凡是抢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的一方,就会从容不迫,而后来占据战场赶赴战斗的一方,就会疲惫不堪。所以擅长作战的人,总是掌握主动权,而不是被动地应付敌人。兵法分析敌人,就像关键部位带动环节一样环环相扣。例如:管仲把军队的命令融入国内政务,暗中充实防御;孙膑在马陵道设下埋伏袭击庞涓;李牧镇守雁门关,长期不与敌交战,却暗中加强防备,一旦交战就大败匈奴。

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关键在于把握要点,灵活应对变化,同时保持自身状态良好,做好充分准备,避免陷入被动局面,从而从容应对各种情况。马陵道,位于今山东范县西南处,是历史上著名的伏击战场。周显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342年,魏国与赵国联手攻打韩国。韩国紧急向齐国请求援助,齐威王随即任命田忌担任主帅,孙膑担当军师,率领军队直接进攻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方向。此举迫使魏军不得不放弃对韩国的进攻,转而回救本国。孙膑运用了逐步减少做饭灶台数量的计策,在狭窄且地形险峻的马陵道设下埋伏,成功全歼了前来追击的魏军部队。魏将庞涓之败局已定,愧愤自杀。计名由来

这种作战策略源自《孙子·军争篇》。在古代的兵法和历史文献中,关于这种策略的论述和战例记载十分丰富。例如《孙子·军争篇》提到:"以近攻远,以休养战,以丰应俭,这是运用实力的方法。"当时"休"和"逸"意义相近,指部队得到充分休息,状态饱满。而"劳"则与之相对,表示部队缺乏休息,身心俱疲。运用蓄力待发的策略有多种形式,《孙子·虚实篇》中有言:"占据先机之地等待敌人者从容,占据后发之地奔赴战斗者疲惫。"率先抢占优势地形,便是蓄力待发的一种形式。《南北筹兵论·上》指出:"根据兵法原则,防守的一方通常安逸,进攻的一方常常辛苦,这就是蓄力待发的道理。"先采取守势,再出奇制胜,也是蓄力待发的一种方式。不过,所谓以逸待劳中的待,并非被动地守候时机,而是要主动地引导敌人,掌握战局主动权,迫使敌人不断奔波,逐渐削弱其实力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等到敌人斗志丧失后,再发起攻击将其歼灭。所以,《孙子兵法》中有言:"善于作战的人,是让敌人来适应我,而不是让我去适应敌人。"

战国期间,诸侯国通过吞并战争不断减少,最终剩下七个主要国家,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在这七个国家里,秦、赵、燕三国与北方游牧民族接壤,赵国在代郡和阴山山脉附近修建了城墙,并设立了云中、雁门、代三个行政区域。到了战国后期,北方匈奴部族势力急剧增强。匈奴骑兵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战斗力非常强,经常入侵赵国的雁门和代郡地区进行抢夺,赵国军队难以抵挡他们的进攻。李牧为战国末期赵国杰出将领,才智勇力兼备,长期镇守在北方边陲的代郡与雁门,负责防范匈奴的侵袭。

李牧依据敌众我寡的形势,针对匈奴制定以守为攻、诱导对方自满的方针。他在防地内配置官员,将部队售卖物资的收入悉数用于兵士的饮食开支,每日都备足牛羊为战士们加餐。等士卒们吃得饱喝得足,李牧便率他们操练骑马射箭的技艺。李牧在边防地带建造了烽火台,派遣大量间谍去侦察敌军的活动情况,并且为士兵们制定了严苛的规矩,他下达命令称:"如果匈奴骑兵来袭,必须立刻进入堡垒进行防守,任何人胆敢外出捕捉匈奴骑兵都将被处死。"所以,一旦间谍探知到匈奴骑兵发动进攻,烽火台就会立刻点燃火焰发出警报,李牧从不主动出击,而是立即加固防御设施,让军队妥善安置牲畜后撤入堡垒中固守。采用这种方法持续了数年,使得军民都未遭受任何伤亡和损失。而匈奴以为他兵弱胆小,不敢出战,便不再把他放在眼里了。

时间久了,赵国边境驻军的将士觉得主将缺乏勇气。赵王认定李牧畏敌避战,派使者责备他,李牧却依旧我行我素。赵王勃然大怒,解除了他的职务。接替李牧镇守边疆的赵国将领,每次匈奴来犯就领兵迎战,最终接连失利,伤亡巨大,边境动荡不安,民众无法从事农业生产。一年过后,赵王只好再次任命李牧负责边疆防务,李牧却紧闭家门,声称有病不问世事。赵王多次催促,他对赵王表示:倘若真的要任用自己,恳请准许自己继续沿用旧有的做法,自己才有勇气接受任命。赵王同意了他的请求。李牧抵达边境后,所有事务都和从前一样。时间久了,匈奴人渐渐觉得他胆小怕战,对他不再设防。李牧非常体恤士兵,每天依旧杀牛宰羊,为士兵们改善饮食条件。李牧很有军事才能,他指挥的军队纪律性很强,日常训练十分刻苦,士兵们骑马技术高超,作战非常勇猛。士兵们天天得到奖赏却无处施展,积累久了,都渴望与匈奴拼死一搏。当敌人变得懈怠松懈、毫无防备,而赵军又急于出击时,李牧挑选了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五千匹战马,五万名勇士,十万名擅长射箭的人,让他们反复进行训练和模拟作战,以便随时发起进攻。

李牧设计引诱匈奴部队,安排民众进城外放牧,使得山野间遍布牛羊群。紧接着,少量敌军前来试探性攻击,李牧假装战败撤退,故意遗弃数十名士兵。匈奴单于得知此事后,急忙率领大军向南进发,势如破竹般逼近。李牧抓住时机,突然布下特殊的阵型,从左右两侧发起包抄,将敌军团团围住,对方顿时阵型大乱。这一仗下来,李牧指挥赵军歼灭了超过十万名匈奴骑兵。随后,李牧带领军队肃清了澹槛部族,击败了东胡族,又招安了林胡部族。匈奴单于被迫率部退却,十多年间不敢再侵扰边境。李牧在对抗匈奴的战役中,最初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实施积极防御,为后续的反击战奠定基础。他还故意显露弱势,从心理上迷惑敌人,使对方滋生骄傲情绪,进而把握了消灭敌人的宝贵时机。李牧是首次与匈奴展开大规模对抗的汉族将领,并在赵匈之战中取得辉煌胜利,因此消除了赵国北方的重大困境,让赵国得以集中力量西面对抗强秦,影响极为深远。此外,在这场战斗里,李牧实现了步兵大规模围攻骑兵大规模的创举,被视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

这个策略注重:使对手陷入困境,并非必须采取攻击手段。核心在于掌控局势,伺机而动,以稳固应对变化,用静制动,主动引导敌人,寻找机会,不让敌人左右自己,而是要设法掌控对手。因此,不能将“以逸待劳”中的“待”字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等待。

出处:

《以逸待劳》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又被称为"三十六策",源自于南北朝时期,最终成书于明清阶段。这指的是中国古老的三十六种兵法谋略kaiyun全站网页版登录,它依据古代卓越的军事理念和长期的斗争实践汇编而成,属于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十六计"这个说法,出现时间比成书早,最早可追溯至南朝宋的将领檀道济,据《南齐书·王敬则传》记载:"檀公的三十有六种计策,逃跑是上策,你们父子只能选择逃跑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局势已经无法挽回时,只有撤退才是最好的选择。这句话后来被广泛使用,宋代惠洪在《冷斋夜话》中写道:"三十六计,逃跑是上策。"到了明末清初,引用这句话的人越来越多。后来某些人搜集大量书籍,汇编成《三十六计》。不过这本书具体出自哪个年代以及由谁完成,已经难以查证了。

该书以计谋命名,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胜战之策、敌战之策、攻战之策、混战之策、并战之策、败战之策。前三个部分是占据主动时运用的计策,后三个部分是处于被动时运用的计策。每个部分各包含六种计策,合计三十六种计策。每计标题下的阐释,都是参照《易经》里阴阳交替的原理,以及古代军事家关于刚柔、奇正、攻守、敌我、虚实、主客等对立概念相互转变的哲学进行推论的,其中蕴含了基础的军事辩证观念。阐释之后附带的评注,常引用宋代以前的战役实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军事家的深刻论断。整部著作还包含概括性的论述和结尾的感想。

中国古代兵法谋略的精粹三十六计,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让人们更容易记住这三十六条计策,一位学者从每条计策中提取一个字,按顺序编排成一首诗,诗曰:金玉为谋略,借力擒敌手,鱼蛇水中戏,羊虎林间躲,树影藏踪迹,锅空困旅人,梁上悬首级,连击魏伐虢。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