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村上春树40年出版15部经典小说:只因做对这件事
#头条创作挑战赛#
你是否有过怎样的经历:
临近下班,发现ppt还差一页,就留下来加班完成;
拖了一个星期没看书,一旦翻上几页,就忍不住读完;
参加训练营,本想着随便学学,却坚持打卡到最后一天。
原本打算稍后再行处理,却意外地一直坚持到了终结,不仅任务完成得井井有条,更是成功克服了自己的拖延顽疾。
为什么?
心理学教授Timothy A. Pychyl说:
踏入核心通道,着手执行任务后,我们便会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情不自禁地持续努力。因此,我们便无法成为擅长拖延的人!
忍不住一直继续做下去,其实就是心理学的“蔡加尼克效应”。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如何运用“蔡加尼克效应”戒掉拖延。
01 什么是“蔡加尼克效应”?
俄国心理学家蔡加尼克(Zeigarnick)所提出的“蔡加尼克效应”理论,
“蔡加尼克效应”揭示了人类天生具备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导致人们往往遗忘那些已经完成的工作,这是因为完成任务的欲望已经得到满足;而对于尚未完成的工作,这种欲望依然存在,使得它们在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如何理解?
以餐馆用餐为例,细心留意服务员的行为,你会发现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在菜品上桌之前,不管顾客点了多少道菜,服务员总能准确无误地记住每项点餐内容;然而,一旦所有菜品都摆放完毕,他便会将点餐详情完全遗忘。
例如,考试结束后,学生们往往记得的不是那些自己已经做对的题目,而是那些未能解答的问题;在拨打不熟悉的电话号码时,一旦电话接通,我们常常会忘记号码;相反,如果电话未能接通,隔上几分钟再次拨打,往往还能回忆起号码。
将未竟之事牢记于心,却将已完成的任务置之不理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蔡加尼克效应”。
02 “蔡加尼克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
那么,“蔡加尼克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
1.心理张力让我们惦记着未完成事项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
人们天生具备一种完成某个行为单元的愿望,比如解开一个谜题、研读一本书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心理张力。每个人都在努力满足自身的需求,实现自己的动作。
也就是说,个体在执行某项工作时,内心会涌现一股压力,而这股压力只有在任务得以圆满结束后才会消散。倘若任务中途遭遇阻碍,压力便不会随之缓解,个体依旧会保持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牵挂着尚未完成的任务,以便能够继续推进;待任务最终完成,人们便会感到轻松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将已完成的任务抛诸脑后。
我之前加入了一个写作培训项目,在活动启动后浏览了课程内容,觉得最初的学习内容相对简单,于是打算先随意记录进度,等到课程难度提升后再坚持每日打卡。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我竟然每天都坚持了打卡。驱使我这样做的是内心的那份“牵挂”:今日打卡,明日再接再厉,这才算是完成了任务。
2.在任务快结束时打断它,事后更容易回忆和继续
另外,蔡加尼克还发现:
在任务进行到中途或即将完成时被中断,相较于任务刚开始不久就被打断,人们对其的记忆程度会更为深刻。
如何理解呢?
朋友L担任着兼职作家的角色,她的写作能力让我们深感敬佩,因为她总能持续不断地产出评论、文章以及书籍。当我好奇地询问她如何保持这种创作活力时,她这样回答:她为自己规划了固定的写作时段,确保每天都能在这个时间段内进行创作。即便时间即将结束,她也会果断地放下笔,即使心中已有段落结尾的构思,也不会草草收尾,而是选择留待下一个写作时段再继续。因此,每当进入下一轮写作阶段,她总能迅速回想起写作的细节,并且紧接着便全力以赴地将文章一气呵成。
一旦着手进行,内心便会产生一股驱动力,促使我们把它完成;而在任务即将完成之际将其打断,这种做法对于后续的记忆和提升工作效率尤为有益,这正是蔡加尼克效应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03 如何运用“蔡加尼克效应”戒掉拖延
那么,它又是如何根治拖延的呢?
实际上,拖延者往往因为眼前堆积如山的工作而感到不堪重负,从而选择推迟应当立即完成的事项。然而,若有人在此刻成功地说服他们,或者他们自己说服自己再坚持片刻kaiyun全站app登录入口,那么他们很可能会激发出强烈的完成任务的愿望。
具体方法如下:
1.运用“小步子原理”开始一项任务
“小步子原理”源自《瞬变》一书中所阐述的“逐步减小变革范围”的核心理念。
奇普·希思教授认为:
小目标带来小胜利,而小胜利触发一连串积极行为的改变。
那么,具体到工作中,怎样才算“小步子”呢?
《自控力》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认为:
一旦你开始“坚持做10分钟”,你就会想继续做下去。
坚持10分钟,就是最小的步子。
面对任何任务,无论起始阶段多么微不足道,都要敢于迈出第一步,先投入10分钟的时间去行动,随后,内心的牵挂将促使你继续努力,直至任务圆满完成。
例如,若你立志提升写作技巧,并已设定了写作目标,却常常因为觉得任务繁重而未能着手。在这种情况下,你的首要任务并非修改既定计划,而是直接坐下,先进行10分钟的写作尝试,哪怕只是几个句子或一组词汇。只要你开始动笔,不久便会发现:写作实际上并非想象中那般困难,若能给予更多时间,你的表现定会更为出色。
仅需十分钟的时光,瞬间即逝,既无法购买损失,亦无法遭受欺骗。
在使用“十分钟法则”的过程中,需留意一点:这10分钟仅仅是为了激发人们的行动,并不意味着任务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若将时间限制得过于严格,未能按时完成的人可能会感到挫败,而成功完成的人则会体验到极大的成就感。
《哈佛商业评论》中说:
设定一系列小而明确的目标,一旦大家都能顺利实现,他们便会逐渐在心中孕育起自己能够取得胜利的信念。
拖延症患者最畏惧的是着手行动,而采用“逐步推进法”则能迅速启动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迅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股喜悦进而激励他们继续前进!
2.在特定时间工作,一旦到时间就主动停止
有人曾问村上春树是如何保持写作状态的。他说:
写作要像经营餐饮店一样,每天在固定时间段营业。
村上春树每日清晨即起,埋头书桌前四至五小时,无论脑海中涌现多少跃跃欲试的构思,他都会按时搁笔,结束写作。他如此坚持,对创作的热忱从未减退,只因他的心思始终聚焦于那些尚未付诸笔端的灵感之上。
蔡加尼克效应指出,一旦任务被打断,大脑便会将其标记为“未完成”。随后,人们会思考如何使任务更加完善。当工作时段到来时,他们会迅速回忆起任务内容,并高效地完成它。
每个人内心都怀有“完成欲”,一旦这种欲望得到满足,人们便会将相关事务置之脑后。因此,若想维持对某项活动的热情,不妨故意暂停下来,让“未完成”的任务在心中萦绕,待到下一个时机到来时,高效地将其完成。
3.运用“单核工作法”创建快捷清单
这一过程旨在帮助记忆,以便在次日开工时能迅速掌握工作状况,从而迅速投入工作。
什么是单核工作法?
该方法由瑞典的IT和个人生产力顾问Staffan Nöteberg所创,旨在通过集中精力处理单一任务,以此增强专注力并提升工作效率。
“单核工作法的精髓在于:借助便捷的清单来辅助记忆,从而使得个体能够集中精力,一次只处理一个任务。”
如何理解呢?
例如,朋友X在下班前会列出次日需完成的头等要务,次日一上班,他会查阅这份待办事项清单,以便迅速投入到工作氛围中。
知名财经评论员吴晓波提出,“单核工作法”有助于我们从繁杂的信息中解脱出来,进而提升工作效率。他的观点如下:
要掌握人生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掌控我们的时间分配。无论是从事工作、学习抑或日常生活,任何一种能够帮助我们从繁杂的信息流和事务中解脱出来,实现阶段性专注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尝试。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待办清单中的事项最好不要多于5个。
为什么?
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
同时,执行多项任务会极大地损害大脑的细胞,特别是那些频繁在屏幕与应用程序间切换的人,他们最终可能会遭受严重的记忆力下降。
利特尔法则(Little's Law)称:
计划要做的任务越多,平均完成每项任务所要花费的时间就越多。
事项增多,完成所有任务所需的时间便会延长,拖延者因而更易滋生畏难心理,不敢着手。此外,大脑并不擅长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因此,集中精力处理重要事务显得尤为关键。
04 结语
今日,我们探讨了“蔡加尼克效应”的内涵——即对未完成任务的记忆往往强于已完成事项;同时,我们还揭示了“蔡加尼克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内心的紧张感使得人们难以得到放松,持续关注待办事项。此外,我们还发现,一旦任务被中断,人们在事后更易回忆并继续进行。
由此便衍生出一种利用“蔡加尼克效应”克服拖延症的策略:首先,你可以尝试“小步子原理”,先进行十分钟的工作;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专注工作,时间一到便主动休息;最后,在下班前记下第二天需要完成的关键任务。
持续如此努力下去,你将逐渐摆脱拖延的困扰,逐渐蜕变,成为一个自律的小能手!
创作不易,喜欢您就一键三连+关注,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