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微课堂】巧用心理效应,激发孩子成长的潜能

频道:生活应用 日期: 浏览:22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我们多数人天生就怀揣着追求完美的心理动力。以画圆为例,若孩子觉得画出的圆不够完美,便会尽力将其修正得更加圆润;若察觉到圆上存在缺口,便会努力将其填补完整。这种现象正是“蔡加尼克效应”在发挥作用。

在1927年,心理学家蔡加尼克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向每位参与者分配了15至22个难度各异的作业。当参与者完成了一半的题目后,实验人员有意地打断他们,指示他们转而执行另一项任务kaiyun全站网页版登录,直至该任务完成。

实验结束后,研究者要求参与者回顾他们所承担的所有任务。研究发现,未能完成的任务中有68%被成功回忆,而已完成任务的回忆率仅为43%。这一结果表明,人们对未完成的任务记忆更为深刻。我们将其称为“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效应”阐述了大脑在应对多样化任务时,所展现出的两种思维模式的转换规律。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我们面临的大多问题通常只需依靠个人的常识与经验,以简便快捷的方式就能得到妥善解决。

面对难题或复杂情境,人们才会激活深度思考(即慢速处理)的思维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启动较慢,进入状态也较慢,然而一旦深入其中,便能够应对更为复杂的挑战。

在《有机教育》一书中,我阐述道:儿童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犹如秧苗在自然条件下生长,既能自然地发育成长,又能通过人工的“灌溉”来加速其生命力的增长。

经验丰富的农夫深知,既不能急于求成地“催熟”,也不能坐视不管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如果家长们能够领悟其中的秘诀,并适时运用“蔡加尼克效应”,便能够唤醒孩子成长中的内在潜能,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专注且高效的心流境界。

适当休息,有助于缓解学习疲劳。面对繁重的任务,我们心理上常常会产生畏惧或抵触的感觉,会不自觉地选择回避或推迟,这种情况在孩子身上同样存在。

若“蔡加尼克效应”不够明显,个体便会感到动力不足,缺乏活力和行动力,常常在中途放弃,目标频繁变动,结果难以将一件事情从开始到结束连贯完成。

因此,若孩子面对难题感到困惑,不妨让他们稍作休息,暂缓片刻,以此缓解学习上的疲惫。将孩子的学习时间划分为若干小块,此举无疑能显著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效。

持续不断地学习,并不能直接带来成绩的提升。学习并非仅仅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使记忆的内容增加。实际上,人的大脑需要适当的休息,才能在无干扰的环境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

稍作休息后所记内容,往往远超于紧张学习时的记忆。大脑的确需要一段不受打扰的休息时间,因此,在学习一小时内,适时地放松身心,到户外进行一些运动,这对恢复精力尤为有效。

设定恰当的解题步骤,每次仅完成一道难题。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通常包含不同难度的题目,许多学生在面对难题时容易耗时过多,这不仅降低了学习效率,还可能伤害到他们的自信心,甚至可能导致他们对完成作业产生厌烦情绪。

家长需引导子女确立适宜的解题步骤,比如先完成那些有信心的题目,随后再深入攻克难题。遵循恰当的解题步骤kaiyun全站app登录入口,有助于提升子女完成作业的速度,显著提升他们学习的热情。进而,这也有助于显著减少因难题导致的作业拖延问题。

孩子一旦开始集中注意力,家长应避免随意打扰。依据“蔡加尼克效应”的原理,一旦某项事物强烈吸引着一个人的注意力,大脑便会激发出一种冲动,渴望一次性将此事完成得尽善尽美。

孩子在学习任务开始前进行准备,大脑便会激发内在动力,这意味着孩子一旦确立某个学习目标,心理上便会留下“今日务必完成”的强烈意愿。所以,当孩子的注意力被有效激发,全神贯注于学习时,家长应避免随意打扰或中断他。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