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柄在握正文
斗柄在握论
卢理湘
斗柄,作为内丹天文学领域的关键议题之一,历来为众多得道先贤所重视。他们在修炼实践中,对斗柄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进行了传承与阐述,进而孕育出了“掌握斗柄,命运自主,不由天命”的崇高理念。在其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中,斗柄一词频繁出现,例如:
钟离权祖师在《破迷正道歌》中说道:“将斗柄的玄妙之理驱回,转动天关,使万象通达无阻,龙虎之间频繁争斗,二者交汇的瞬间,瞬间便完成了交合。”
吕祖在《太乙金华宗旨》中提到:“其核心原理不外乎一个,而关键所在全在于双眸。这双眸,便是斗柄,它能够操纵造化,调控阴阳,而所谓的至宝,便是始终存在于一水之中的金色物质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乡铅。”
白玉蟾祖师在《海琼传道集·快活歌〔赠道士陈知白〕》中言道:“每日行走八万四千里,天上的北斗星旋转不息。”
萧紫虚祖师在《橐籥歌》中言:“天地间的日月运行并非自有规律,实则是因为北斗星的转动而引发其转动之机。”
张三丰祖师在《金液还丹破迷歌》中言:“若窍要得以开启,炁便自然流通,雷声轰鸣,犹如斗柄转动,声势正盛。”
斗柄,亦称天罡,是由北斗七星中的玉衡、开阳、瑶光三颗星所构成的连线。其在天文学上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然而,关于斗柄内蕴含的丹道寓意,对于初学者而言,或许尚显模糊。本文将基于性命双修的视角,对这一深邃的思想进行简略的探讨。
一、斗柄的天文学概念
我国古代天文学构建了一个以斗极为核心的体系,其中“三垣”包括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四象”则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此外,东方有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南方有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西方有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北方则有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这些星宿统称为“二十八宿”。
紫微垣位于中央,那里是皇帝的皇宫所在;太微垣位于北方,它是文武官员处理公务的地点;天市垣则位于南方,那里是进行商业交易的区域。二十八宿象征着四方的人民。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事物一一对应,共同构成了皇帝统治天下、官员管理民众的宇宙秩序。
夜幕降临,抬头仰望星空,便能目睹北斗七星,它们巧妙地组合成一把勺子的形状。在这把勺子中,有四颗星紧密相连,分别是天枢一、天璇二、天玑三、天权四,而剩下的三颗星则构成了勺柄,它们分别是玉衡五、开阳六、瑶光七。将天枢和天璇两颗星之间的连线向外延伸大约五倍的距离,便能发现北极星,也就是小熊座α星,因此这两颗星也被称作“指极星”。北极星在我国官方被称作“勾陈一”,同时,勾陈也是道教中四御大帝的成员之一。
北极星位于地轴的正上方,因此从人们的视角来看,它似乎静止不动。日月星辰似乎都在围绕着它转动。作为天文星象的核心,北极星也象征着人间的帝王,因此被尊称为“帝星”或“紫微星”。
然而,北极星并非恒定不变,地球自转轴的进动作用使得其指向天空的北极位置持续变动,这一变化大约每25800年地球自转轴就会绕黄极完成一周的循环。
二、斗柄的运行规律
地球自西向东进行自转,因此北斗七星每24小时围绕北极星转一圈,这一现象被称为北斗的周日视运动。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它还围绕太阳进行公转,导致每晚观测到的北斗星位置及斗柄的指向都有所不同。《鹖冠子》在四千多年前便有记载:“斗柄指向东方,全球迎来春天;斗柄指向南方,全球步入夏天;斗柄指向西方,全球迎来秋天;斗柄指向北方,全球进入冬天。”春分之夜,即每年的3月21日23时,观测北斗星时,其斗柄将指向东方。此后,每晚同一时刻抬头仰望北斗,会发现斗柄逐渐向南偏移,每天大约移动一度。当夏至之夜23时,斗柄指向正南,这标志着天文夏季的正式来临;而秋分之夜23时,斗柄指向西方,预示着天文秋季的起始;冬至之夜23时,斗柄指向北方,标志着天文冬季的开启。
斗柄每月大约移动三十度,经过一年的循环,总计移动了365.25度,从而回归到初始位置,这种现象被称为斗柄的周年视运动。这一运动是确定十二辰与十二月对应关系的依据。在正月,寅辰与寅月相对应,而在十二月,丑辰则与丑月相匹配,如此循环往复。
古人之所以高度重视北斗星,是因为它能够指引方向、判断季节。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第五》中所言:“北斗,乃天帝之车,居于天球中心,环绕北极星旋转。它掌控着四方,划分阴阳,确立四季,平衡五行,调整节气,确定各种历法,这一切都依赖于北斗。”辨别夜晚与白昼(阴阳之别),划分春夏秋冬四季,调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更迭二十四节气,计算年月日时。东汉武梁祠的石刻图像描绘了北斗帝车的样子,而那车上端坐之人,便是天帝。
在天文学领域,斗柄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常被用来比喻时间的流转。那么,在丹道的理论体系中,斗柄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三、斗柄的内丹喻意
道教传统中有夜观星象的习惯,《黄帝阴符经》中提到:“观察天道的规律,遵循天的行动,便是极致”。老子曾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顺应自然”。因此,道教尊崇道法自然,这一理念源于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历朝历代,众多高人雅士对天文学造诣深厚,诸如唐朝的李淳风、撰写《步天歌》的丹元子,以及元代的道教天文学家赵友钦等,他们在中国天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古代对北极星和北斗七星进行了深入研究,正如《云笈七签》卷二十四《总说星》所述:“北极星,即北辰,是众神之根本。每一颗星星都有其主宰,均与北辰相连。北辰,即那颗不动的北极星。其神灵端坐于玄丹室,尊称太一君。”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中记载,北斗七星各有其名号:分别是“北斗第一阳明贪狼太星君”、“北斗第二阴精巨门元星君”、“北斗第三真人禄存真星君”、“北斗第四玄冥文曲纽星君”、“北斗第五丹元廉贞纲星君”、“北斗第六北极武曲纪星君”以及“北斗第七天关破军关星君”。
道教信仰中,对星辰与星君的崇拜构成了一类独特的神灵崇拜体系。这其中,包括了对北斗九星君、五行(金、木、水、火、土)星君、二十八宿星君以及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等众多星君的敬奉。
在分析斗柄的内丹喻意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道教的天地概念。
道教信仰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被高度推崇,“宇宙尽在掌中,万物生于自身。”因此,存在两种天地,一是自然界的天地,二是人内心深处的天地。内心深处的天地与宇宙共同掌管着万物的生成。老子曾言:“我既不在天地之外,亦不在天地之内。”这里的第一个“天地”指的是自然界的天地,而第二个“天地”则是指人自身的内在天地。
自然界广阔无垠,天空中有日月星辰闪烁,大地上有壮丽的山河,天地之间孕育着万物。这些万物是如何形成与演化的呢?古人认为这是由阴阳二炁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清阳之气轻柔飘逸,形成了天空,而重浊之气凝聚滞留,形成了大地。”朱熹也曾阐述:“在天地形成之初,仅有阴阳之气。这股气不断运动,相互摩擦,当摩擦加剧时,便产生了许多杂质;这些杂质无处可去,最终在中央凝结形成了大地。”炁之纯净者,便构成了天,以及日月星辰,它们仅存在于外围,不断地环绕周转。而地则位于中央,保持静止不动。并非处于下方。”邱处机祖师在《大丹直指》一书中也提供了答案,祖师言道:“天地原本源自同一炁,在极度宁静中开始变动,分化成两个部分。其中轻清上升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成为阳,也就是天;而重浊下沉,成为阴,即地。二者一旦分离,便无法再保持静止。因为天炁首先活跃,下降与地炁相合,达到极致后又上升。地炁原本不上升,但与天炁相融合后,便随之上升,到达极致后又降下来。这种上下不断的循环,是万物化生的关键。天赋予日月星辰,地孕育河海山岳,按照顺序,万物得以生长。万物之所以能生成,是因为它们得到了阴阳升降的炁,以及日月精华的炼化。”
元代学者赵友钦的徒弟陈致虚在为《度人经》作注解时提到:“凡是有道之人,都能与天地同其德性,与日月共其光辉,与造化融为一体。”内丹学派认为,天地之间的距离是“八万四千里”。《真原》一书中则这样描述:“在天地之间,靠近上方的是阳,从上至下延伸四万二千里,称为阳位。靠近下方的是阴,从下至上延伸四万二千里,称为阴位。””《玉书》亦云:“天地之间,上下相去八万四千里。”
在内丹修炼中,乾象天,坤象地,分别对应着绛宫和真炁穴,它们之间的距离恰好是八寸四分,而黄庭则位于天地中央。钟离权祖师曾言:“人的心与肾,上下相隔八寸四分,阴阳的升降变化,与天地间的规律并无二致。”
与两重天地相对应,斗柄也有二层意思,分述如下:
天上的斗柄,环绕着北极星旋转。古人相信,北斗星的转动能够指引、调节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七政)的运行轨迹,即通过观察斗柄的位置来确定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正如刘向所言:“北斗之星,尊贵如同君王之象。”在《史记·天官书》中也有记载:“北斗七星,即所谓的‘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邱处机祖师在《大丹直指》一书中,对斗柄在天文领域的含义进行了清晰的阐述。他指出,日月的运行轨迹有着固定的路径,若不顺应中炁,则无法旋转。中炁位于北斗星的位置,斗柄所指之处即为中天大圣,并非仅限于北方,它指向天罡星,并随着时间不断变动。日月星辰的运动,都是依照斗柄的指引自行运转。《斗经》中记载:“天罡所指,昼夜交替不停。”天地间的升降变化,日月的运行,都遵循着固定的时间规律,万物得以生长发育,永无止境。
〔二〕、身中之天罡
身中之天罡,在内丹天文学上有三重喻意,分列如下:
白玉蟾祖师在《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之一·师徒问答》中提出疑问:“那苍穹中的北斗七星,日夜交替转动,划分阴阳,确定时辰,因此天地得以恒久存在。为何不思考人体中这股气息,究竟由谁统领?若能知晓这统领者,便能领悟人体中的北斗。”他还说道:“人体中的北斗,主宰着这股气息。”在中国星官体系的构建中,北斗七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天文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统摄四方。何为能“主宰其炁”的“身中北斗”?这只能是心灵,“斗柄,即是心灵。因为天以北斗旋转生成万物,人则凭借心灵规划一切。”《道法会元·卷八十二》亦言:“天罡,罡指四方之正,取四方正中之处,便是吾心。北方有阴阳之斗,天以北斗旋转万化,人则用心引领万事。因此,心有七窍,以对应北斗。””修士观《内经图》,心上有斗柄,可明斗柄喻为心。
古时候,人们对于“心”这一概念的理解并非仅限于心脏或大脑,而是涵盖了两者,将其视为心灵与智慧的发源地,即心性之源。
心灵能够孕育出新的意象,正如《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所述:“以目观心,心生意象,意象吸纳铅质”。
《阴符经》曰:“机在目。” 目为神火为阳,视心,心能生意。
《金丹四百字》中有言:“以真土拘真铅,以真铅驾驭真汞,铅汞汇归真土,身心达到宁静不动的境界。” 张紫阳真人特别强调了真意的重要性,真意能够控制这真铅,使其逆行至泥丸宫,转变为甘露,最终汇聚于中宫,凝结成金丹。
陈泥丸祖师曾言:“天上七星,地上七宝,人身亦拥有七窍,其主宰归功于大脑。” 人之七窍与天上的北斗七星相呼应,《道法会元》亦记载:“人心亦具七窍,以匹配北斗之数。” 在丹经中,北斗的斗柄别称破军。破军之名,直指击败敌军之意。《道法会元》中又提到:“若将破军视为天罡,我内心自有洞见,洞中藏有热血,一旦愤怒,面颊便泛红光,这便是常说的心火上升……愤怒时,内心激荡,勇往直前,即便面对千军万马,亦能将其击破,正如张飞怒吼断桥,海水倒流三十里一般”,这里的“心”指的是心脏,而非大脑。因此,主敬道人说道:“在未发怒之前,心是本性的体现,而在怒发之后,本性则转化为心。若不能洞察心性与本源,徒然在过往的痕迹中搜寻,也是徒劳无功。”
在道教看来,北极星(勾陈一)为天神所居,与人君一样。北斗七星在天际巡视,肩负着传达天神旨意的重任,调控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晋书·天文志》中记载:“北斗七星位于太微垣北,象征着人君的形象,是号令的主宰。”自宋元时期内丹术兴起至今,龙门派的丹法依旧遵循此理论,以北极星作为中宫的象征,北斗星则被视作真意的象征,引导日月(即药物)在天地(即鼎炉)之间流转。正如冲虚子伍守阳在《仙佛合宗语录》中所言:“邱祖的偈语道:‘金丹冲上斡天罡,何患阻鹊桥又阻关?一意不生神不动,六根不漏引循环。’此偈语意深奥!因为天罡位于天体的正中央,亦称天心。”在天则体现为天心,于人则显现为真意。这大药,依靠真意的旋转来上下变动,就像天轮借助天心的推动而循环往复,二者道理相同。
③阳精、中宫
天罡的其它象征意义,在内丹修炼中的药物——阳精与关窍——中宫,《道法会元·天罡说》中提到:“人身内的天罡,既是阳精,也是真土。在内丹修炼中,它被视为药物,即黄婆(真意);丹田被称为黄庭,位于身体中央,是天罡之气。实际上,它被称为中黄炁,是在心中发生变化。这个关窍非同寻常,它位于中宫之中,一中之黄炁,便是自身的天罡。”
阳精之所以被比作天罡,乃是因为它源自先天真一的元气,充当着天地之母的角色,是道生一中的根本,因此被视为人体内的天罡。一旦采集到阳精,便成为了修道的关键所在。
真正的土象征着真实的意念,丹书里称之为黄婆,真实的意念源自内心,因此内心被视为斗柄。而“罡”字的字形,上面四笔下面一笔端正,代表四方的正中央,天地与人体中的正中央即中宫黄庭,象征着真土,因此丹书中含有这样的寓意。
柳华阳禅师在《金仙证论》中阐述了斗柄的象征意义,他认为,这代表着确立天心的主宰地位。天心又称中黄,位于天空的正中央,别称天罡或斗杓。在天为天心,在人为真意中宫。若失去了真意,就如同臣子失去了君主一般。
四、斗柄与采药火候
《史记·天官书》记载:“北斗七星,即所谓的‘璇玑玉衡,用以调和七政’。”这里的“七政”涵盖了“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等方面。“璇玑玉衡,用以调和七政”意指天地运转、四季更迭、人间兴衰祸福均由北斗七星所掌管。天文学家张衡也曾这样阐释:“繁星遍布,其根源在地,精华在天,分布错落,各有归属。”野象之中,朝象之官,人象之事,皆有所属。其神象有五列(五宫)之设,共计三十五星,其中一星位于中央,被称为北斗;其余四宫分别分布在四方,每方各有七星,合称为二十八舍……
北斗环绕北极星旋转一昼夜,完成一周的转动。若将天空比作一个庞大的时钟,北斗则如同指针,指引着时间的流逝,每转动15度,便代表过去了1小时。受到北斗星昼夜旋转的启示,人类在近代发明了钟表。在黄昏或午夜特定的时间观察,北斗星斗柄的位置每天向西移动1度,每月移动30度,经过一年后,又回到起始位置,这种现象被称为北斗周年视运动。因此,我们的先辈们能够借助斗柄的方位来辨识四季。当斗柄在黄昏时分指向东方,那便是春季;指向南方,则是夏季;指向西方,标志秋季的到来;指向北方,便是冬季的象征。伴随北斗星周年视运动的进行,北斗星的斗柄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指向某一特定方向,其平均每天变动一度,每月大约变动三十度,其方向变化是从东至南,再从西回到北,如此循环不已。古时候,人们通过观察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判定月份,将其称为月建。例如,正月时斗柄指向寅位,便称为建寅;二月斗柄指向卯位,便称为建卯;如此类推,每个月份都有其对应的月建。
由于深刻领悟了北斗七星的运动法则,白玉蟾祖师在《酹江月·念奴娇》一诗中,饱含深情地表达:“观察北斗旋转于天际,顿然领悟了成仙的秘诀。”而在《破迷正道歌》中也有记载:“若得仙人亲自传授秘法,掌握北斗旋转的轨迹,就能将阴阳之力收于掌中,瞬间万物皆可生长。”北斗星的周年视运动,与道家所说的年度炼丹火候相吻合,通过十二消息卦来体现;北斗星斗柄所指向的月份,则与道家所言的月度炼丹火候相对应;至于北斗星的周日视运动,则与道家所述的日度炼丹火候相匹配。
《悟真》有言:“一日之火候,晨昏之际与天枢相合。”所谓“晨昏火候”,指的是一天中不同时间的火候变化,“天枢”则是指北斗七星中勺柄的第一颗星。北斗七星环绕北极星旋转,其运行方式犹如时钟的指针,斗枢每过一个时辰便移动一次,经过十二个时辰后,便完成了一周绕北极星的旋转,从而形成了晨昏(一日)的火候变化。
丹家坚信斗柄具备调控日月运转的能力,一旦我们揭示了斗柄的运动法则,便需进一步探究日月运行的奥秘。
我们深知,地球环绕太阳转动,因此我们观察到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同时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导致新月出现在正西方,随后逐渐向东移动,直至望日(农历十五)时,月亮出现在正东方。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对这一天文现象有所了解,正如《史记·历书第四》中所述:“太阳落向西方,又在东方升起;月亮东行,又在西方显现。”
地球自西向东进行自转,因此,除了北极星之外,月亮和众多星辰都呈现出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的规律。即便是那些位于北天极附近的天体,比如北斗七星,它们也是围绕北极星做圆周运动,并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这一现象在视觉上表现为星体的周日视运动。
太阳除了呈现周日视运动之外,还表现出周年视运动的现象,这是由于地球环绕其轨道运行。在黄道带上,我们能够观察到太阳在二十八宿之间穿梭,其移动速度约为每日一度。月亮不仅存在周日视运动,而且每月都会环绕地球一周。因此,从地球观测,月亮的位置每日都会自西向东在星座之间移动,这一变化使得月亮的升起时间每日都会推迟大约五十分钟。
《清静经》中提到:“无形的道,孕育了天地;无情的道,操控着日月;无名的道,滋养着万物。”白玉蟾祖师在《玄关显秘论》中指出:“那些能够领悟此道的人,能效仿日月运行之道,与天地共同成就伟大。”日月的运行路径称为黄道,那么,人体内的黄道又是什么呢?
白玉蟾祖师《金液大还丹赋》曰:“二炁升降,盘旋黄道。”
张伯端祖师云:“既驱二物归黄道,怎得金丹不解生?”
为了模拟太阳和月亮在黄道上的轨迹,内丹学派将人体内的黄道视为任督二脉,这两脉相互循环,紧密相连,宛如天体环绕一周的景象。
内丹修炼者视太阳为后天之气,月亮为先天之阳精,在斗柄所指的真意引导下,这两者分别沿着会阴逆向上升至督脉,再从任脉下降至中宫。在采集灵药的过程中,先天元精上升,后天之气下降,由先天元精转化而成的甘露随之下降,而后天之气则上升,这一过程与自然界中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相似。《道法会元》中记载:“山南山北雷声震kaiyun.ccm,乾坤之气摇动,潭中的老龙无法安睡,被震得腾空而起,直冲九霄”。“老龙”腾空至九霄之上,象征着后天之气流转至泥丸宫,恰如日正当午之时,“老龙”此喻指代后天之气。
斗柄承载着深邃的寓意,有人提问:“在采集草药的过程中,何时何地应当运用这种真意?”答案在于第二候,地点则从会阴穴起始。柳华阳禅师在《金仙论证》中阐述道:“从虚危穴出发,至虚危穴结束,因为虚危穴正是任督二脉的交汇之地,设立斗柄、运转运河车,都由此处开始和终结。”“虚危穴”亦称会阴穴,张紫阳真人在《八脉经》中阐述道:阴跷一脉散布于丹经之中,名称众多,诸如天根、死户、复命关、生死窍等。此脉上通泥丸,下至涌泉。若能洞悉此理,使真炁得以聚散自如,皆由此关窍出入,那么天门将常开,地户将永闭,尻脉周流全身,贯穿上下,和炁自然上升,阳气增长,阴气消退,水火相济,犹如雪中花开。所谓天地之根、月之幽窟,是闲逸往来的所在,整个三十六宫都沐浴在春天的气息中。《性命圭旨》中也有提及:“水与火的起源、阴阳的变迁、有无的交融、子与母的分化,皆源自于此。”道家视此穴为“生死之分的界碑”,而精与炁的聚散也常常发生于此。此链接指向的内容涉及禁止事项,请勿点击。该网页链接为:http://.baidu.com/link?url=cLnuDwZmRgtuVaiIwKuCequj9FO2cpEgERFFw-3Sjo1aXPg5cDSZCvc8Ysbsy7e4。
在内丹修炼的实质过程中,性灵与心灵相合,其开启之处在于双目。正如吕祖在《太乙金华宗旨·道遥诀第八》中所言:“作用不离于一处,而关键之处全在于双目。双目如同北斗,能够旋转造化,调节阴阳。”心灵能够孕育出纯真的意念,在采集灵药之时,心灵与目光共同向上凝视泥丸宫。丹道修炼者开始构建基础功法时,张三丰祖师在《铅火歌》中对双目的作用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尤其是对双目功用的描述,更是点睛之笔。祖师曾说:“灵丹妙药的生长自有其规律,恰在亥末子初的深夜时分。此时,精神与灵气相互交融,呈现出一片光辉,宛如朦胧的明月初升。交融之后,会流出气泡,此时一阳初生,切勿轻易泄露。应迅速闭锁太玄关〔会阴穴〕,让火力推动灵药通过尾闾穴。采药时,需用目光凝视泥丸,缓缓垂下左上方的目光并保持静止。这被称为瞻视理脑,以提升玄气,随后将右手放下,再重新抬起并曲折。当六六之数完成,灵药便生于乾卦,阳极而阴生,便向右方迁移。此时,需关闭门户以退去火气,同时用目光向下注视守卫坤田。”右上角左下方凝神观察,三八数过了一周。这便是自然的真实火候,它自然而然地升降,自我补充。无需借助弦望与晦朔,也不需要沐浴和长篇累牍。异端邪说被剔除,唯有这两句话才是真正的要义。”初学者们应当虔诚地朗诵!
结语
老君言:“北极星高悬,群星环绕,它是宇宙造化的核心,是神灵的主宰,威震三界,统管万灵,判定人间的善恶命运。”孔子亦云:“以德治国,就如同北极星,居于其位,群星自然围绕。”北极星,即北极,在《参同契》中记载:“星辰之极,位置端正。”在道家内丹修炼中,象征着始源、元神、太极。此乃源自先天真一的元气,由先天元精所化成的甘露,“其大药则始终一水中金,即水乡铅而已”。《道法会元·天罡说》中记载:“天上的天罡,乃阳精之所在,真土之体现。它是天的真阳,位于天心之中,被称为天罡星,实则又称中黄星,其变化莫测,与星辰运行相呼应。”此段文字明确指出斗极即为先天的“阳精”。
宋代鲍云龙的《天源发微卷之九》中提到:“北斗象征着人君,是号令的掌控者。它辅助开阳星,协助北斗完成其使命,象征着丞相。”北斗之星代表着天帝的命令。在丹道修炼中,斗柄的含义非常明确。“斗柄环绕天际,意味着人们需要聚集能量。”这里的“聚集能量”指的是将年、月、日的时间精华浓缩在特定的时刻,也就是所谓的活子时修炼。
中华文明的根深蒂固,道文化尤为突出,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卓越的成就,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辉,滋养并塑造了无数时代的杰出人物。内丹家在修行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以自然界的法则来类比内丹之道,创作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内丹著作,书中充满了绚烂的想象,甚至提出“横拖斗柄,倒转璇玑”的壮志。他们坚信内丹之术能够使时光倒流,保持永恒的青春与活力。
最终,以宋代道教学者俞琰的论述作为本文的收尾,他言道:“天以北斗为枢纽,人则以心为枢纽,心之活动于人体内,如同北斗在天际运行”(《易外别传》);“枢纽在体内运转,这是人的心性所在”(《阴符经注》);“丹道的核心,全在于北斗。北斗,是用来调和一身阴阳、统御一身万变的,就像网有提纲、衣有纽扣一般。”人身拥有三个重要的部位,分别位于不同的位置,若能掌握并运用好这种如同斗柄旋转的机制,那么体内的真气便能够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循环流转,其情形宛如银河之水绵延流淌,这正是修炼中的关键所在。”(出自《参同契发挥》卷二)
愿龙门诸高弟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