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没做完的事情印象更深

频道:生活应用 日期: 浏览:8

【心理学词典】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主要说明未完成的任务比已完成的任务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记忆,这个结论是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在实验基础上得出的。

【心理学实验】

1920年代,德国一位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记忆研究,具体方法是

受试者需要完成二十两项基础任务,例如,记录一首个人偏爱的诗作,或者将形态和色彩各异的珠子,依据特定顺序,通过丝线串联起来等等。

每项任务大概耗时一致,一般只需几分钟,不过在这22项任务里,有一半能顺利完成,另一半却常在未完成时就被迫中断,而且允许完成与禁止完成的任务会随机交错出现。

接下来,科研人员要求参与者立刻回想他们处理的24项任务,发现他们对于尚未完成的任务能够平均记住70%,至于已经做完的,记忆程度则只有55%。这说明,人们对于未完成的任务印象要比已经完成的事情更清晰。

【心理学与生活】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有体现。

日常杂事是其一。譬如,许多人热衷于观看连续剧,由于那些引人入胜的剧集每一集都设置一个未解之谜,促使我们急切地期待下一集,直至全部看完,所以不少人因此熬夜追剧。而电视剧为何要布置这种悬念呢?为了让观众对情节留下难忘的印象,让故事始终维持着悬而未决的感觉,以此激发观众持续追剧的欲望,并提升节目收视表现。

通宵阅读故事和通宵观看剧集本质上如出一辙,皆源于蔡格尼克记忆法则的作用。有许多相似的场景,比如信写到中途,笔突然断墨了,那时我们一定会找另一支同样颜色的笔,把信续写完毕;画了半个圆弧之后,心里总会想着它,直到画上剩余的部分,把这个圆完成;一项任务进行到一半,因为别的事情停了下来,我们也会持续惦记它,直到知道如何完成,才不会继续思考这项任务;当我们观看一场精彩的篮球对决时,突然遭遇停电,那比赛的结果一定会牵动着我们,直到我们了解结局为止;等等。

爱情同样值得关注。人们为何对最初的恋情难以释怀,关键在于它多数情况下并未圆满收场。初次恋爱时,双方都渴望长久相伴,然而现实阻碍了多数人将这份感情修成正果。这份未竟的圆满,反而让初恋在记忆中占据特殊位置,成为终生无法抹去的印记。

另外,蔡格尼克记忆法则在商业领域也有体现。例如,当顾客排队购买某商品,最终轮到时却发现已售罄,这种状况会让他们感到困扰,内心持续关注该物品,直至能够购得,情绪才得以平复。因此,现实生活中众多商贩会借助消费者的这种想法实施“限量发售”,或者在售卖物品时刻意布下诸多“谜团”,促使顾客下单,毕竟只有购得此物,方可摆脱那未竟之事的困扰。

此处引发我们思考:为何蔡格尼克记忆效应会出现?究其原因,在于人类普遍存在一种未竟心理,这种心理促使我们对尚未完成的事项产生不甘、懊恼和惋惜,而这种心理又与我们追求圆满的倾向紧密相连。

调查表明,人们看到带有破损的图案时,会自然地产生将其补齐的想法,让它变成一个完整的形状,这种倾向很小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了。可以说,我们在追求任何事物时都近乎执着,而那些未能实现的事情,则会带着未满足的欲望或期待,继续影响我们往后的生活。

心理专家指出,人类普遍存在一种寻求确定性的心理倾向,具体表现为当遭遇未知状况时,人们总渴望获得清晰的解释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由于明确的结论比模糊不清的状态更能带来思维上的安定感。因此,那些我们曾经高度重视却始终未能达成的事情,会持续困扰我们,引发思维上的不安情绪。

对于这种煎熬,有些人会假装,声称自己从未有过欲望;有些人会忘记,不再记得自己曾经想要什么。然而,还有很多人会无意识地重现相似情境,寻觅相似对象,企图借助这些方式达成过去未竟的心愿。

在持续不断的再创造活动里,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人们通常会表现出两种典型倾向,那就是弥补缺失和释放情绪。

弥补可以针对自身,也可以针对他人。譬如,某人幼年时家境拮据,诸多渴求之物均无法满足,成年后便极力追逐物质满足,以奢靡的生活方式完成自我补偿。又如,某人初恋无果而终,便寻求一个与前任相似的对象相伴,并期盼有个圆满结局,这亦是自我的一种慰藉。

给予他人的补偿举动十分普遍,例如,某个人先前无法为伴侣提供更优渥的生活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致使她承受了许多艰辛,嗣后二人因故分手,该人因而深感悔恨与自责。此后,他便会将此种悔恨与自责施加于新伴侣身上,对她格外优待,意图将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献给她,这便是针对他人的补偿行为。

情绪的释放主要体现在情感层面,是把内心积压却无法宣泄的感受,转移给其他对象或个体。譬如,某人幼年时屡次遭遇不公待遇,即便他无数次设想过要抒发怒气,维护自身权益,但最终都选择了隐忍不发。因此,他在后续的社交互动里,会显得异常易怒,并且常常将不满情绪倾泻于他人身上。

补偿与宣泄常常相伴而行,它们确实能在一定层面上缓解未竟之事带给我们的煎熬。然而,倘若某人始终对那件未完成的事选择回避或漠视kaiyun全站app登录入口,仅仅去从事一些形似的、自我复制的行为,那么他实际上无法得到真正的“圆满”。这种行为模式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反复性,也就是说个体总在类似的关系或场景里反复出现,在这种潜意识的循环里,我们承受的苦楚只能获得短暂舒缓,却很难彻底消除。

反复循环之中,我们还会进行许多徒劳无功的尝试,甚至可能因此错过那些更加宝贵、值得珍惜的人与物。未竟之事带来的主要后果,就是束缚了我们的抉择范围,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在自主决定,实际上却受到过往心结的支配。

一个人因为无法接受和初恋无法在一起的事实,所以会在往后的人生里挑选一个与初恋很像的人选,但实际上他已不再欣赏这类人的特质,也不符合从前那种关系的模式了。他深受“圆满”观念的束缚,因此固执地认为依然爱着那个人,而且每当遇到让自己心动的对象,就会因“他们根本不是那个人”的念头而分心,从而无视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如果我们一味地沉湎于尚未圆满的往事,就会在现在和将来增添更多的悔恨。

那些一心想着尚未完成的事务的人,常常会不知不觉地把没做完的事情强加给下一代,例如,因为自己没能进入名牌大学,就非要孩子考上去不可,诸如此类。这些事情在传给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掺杂着愤怒、悔恨、内疚等负面感受,而容易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这种记忆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普遍表现,但还会引发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过度自我施压,要求所有事情必须一次性做完,若未完成则持续纠缠,不顾及他人或周遭环境,另一种则是习惯性拖延,做事总是半途而废,难以在一件事情结束后立即转而处理另一件,且永远无法将任何一项工作彻底收尾。

这两种极端状况都会带来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去应对。一个人做事总是有始无终,难以完成,是因为他担心失败和受到指责。遇到这类情况时,专业人士提出一个实用方法:当某人从事某项任务时,注意力只能维持十分钟,但任务本身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那么一旦察觉到注意力涣散,应立刻暂停工作,接着进行三分钟的锻炼或休息,之后再投入下一个十分钟专注的工作时段,这样反复进行,最终能够高效地完成任务。

那些硬要事事亲力亲为的人日子或许会杂乱无章,而且会持续处于高压状态,日子也容易变得索然无味。我们不妨试着让自己缓口气,在有空闲的时段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学会怎样品味生活。

实际上,只要合理运用这种作用力,我们就能促成一些对自己有益的情况,例如,可以借助这种作用力让自己轻易地忘却若干不愿铭记的往事。在一段亲密的伴侣关系中,倘若双方在发生争执后能够彼此宽恕,或者就某些问题取得一致意见,那么这次争执就会迅速被遗忘,这也是许多美满的情侣在追忆自己的情感历程时,常常声称“彼此从未发生过争吵”的缘由。他们之间确实有过争执,不过每次冲突过后总能迅速消除隔阂,所以很快就把矛盾抛之脑后了。遇到分歧时,我们应当主动化解矛盾,或者努力找到解决之道,这样才能避免被负面情绪长时间困扰。

最终,让我们探讨一下怎样消除“未竟之事”的困扰所造成的负面效应。

行动时需借助个人信念尺度来衡量事务。一旦察觉某项任务毫无价值,或中途意识到继续投入徒劳无功,便要当机立断地选择中断。

察觉到徒劳的反复并不能助我们达成未竟之事,即意识到根本无法彻底消除所遇难题,我们便该直视内心渴求,并且承认“此事本就无望圆满”这一现实。我们必须认可遗憾是生命无法规避的构成。

告别与接纳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次庄严的分别,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些富有仪式感的行为,例如,独自前往曾经与别人约定同行的地点,或带着记事簿来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把未实现的愿望和记事簿一同留在那个地点。

增强个人意志品质。能够先从细微处着手进行自我磨砺,例如,当一本书已读完过半,可强迫自身中断阅读,不再继续探索后续内容。需审视是否在虚耗光阴与心力,倘若确认确实如此,便应思忖是否还有必要继续阅读。

制定一份计划表,列出所有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预估所需时长。为每项任务设定一个截止日期,这个日期要早于对方要求的交付期限。例如,如果上司要求在下周五前提交文稿,那么最好能在周三就准备妥当。

从今往后,不论处理何种事务,都不要存有“尚有余暇”“稍后再办”的心态,这种想法会引发思维上的迟缓,使人变得消极懈怠。因此,一旦萌生念头,就应立即行动,实践才是达成目标的根本途径。

每项任务都不应草率进行,行动前务必深思熟虑,将每道程序分解清楚。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