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收藏的东西你看了吗?
常言道,凡是没有在收藏列表里积满灰尘的物品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珍品。你若不信,此刻便可以打开你的微信、哔哩哔哩还有知乎,去各自的收藏夹里仔细查证一番。
当前网络环境信息量庞大且变化迅速,采用收藏手段确实效果显著,使我们积累了众多暂时无暇细读但又不忍心错过的资料。譬如小a在某个公众号里发现了一篇帖子开yun体育app官网网页登录入口,简单翻阅过后认为内容不错,但由于时间紧张无法深入欣赏,于是小a立刻将其加入收藏夹,打算日后有空时再读以免错过佳作。但一个令人深思的疑问随之浮现:
[id_2003201463]
这个问题提出来,是不是顿时觉得脑袋空空的?要是这样的话,那说明你也是那些收藏夹里积满灰尘的人之一。你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先别着急,心理学的知识或许能为你提供解释。
01为什么收藏即吃灰?
珍藏让我们容易忽略“珍藏”这个行为——有时候并非我们不愿意观赏,而是我们确实遗忘了。
心理学领域存在一种广为人知的记忆现象,称为蔡格尼克效应,它揭示出个体对于未达成目标的记忆强度,往往超过对已完成事项的印象深度。简单而言,人们倾向于遗忘已经完成的行为,却会对尚未结束的事情保持持续的关注。
这一现象最初由苏联心理学家B. Zeigarnik在1927年揭示出来。她组织了一项实验,让所有参与者去完成22项比较简单的活动,这些活动的顺序是随机的。其中有一半的活动在执行到一半的时候被中途打断,而另一半活动则可以顺利做完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没有任何阻碍。做完实验之后,她马上让参试者去回忆一下,刚才到底完成了哪些活动。实验结果显示,尚未完成的任务,其平均记忆程度约为百分之六十八,相对地,已经完成的任务,平均记忆程度仅有百分之四十三。
这种心理现象的一种解释源自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的“心理张力”理论体系。如果某个任务尚未完成,个体就会感受到心理上的紧张感,这种感觉会驱使人们采取行动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紧张感是促使一个人不断为未竟的目标奋斗的关键动力之一。如同橡皮筋,原本它总是松垮垮的,一旦有人把它抻成某个弯度(这好比事情还没做完),它就会绷得紧紧的,必须等那双手松开,它才能再次变得松软。
阅读至此,你可能会感到不解,依照蔡格尼克理论,我们对于尚未读完的文稿的记忆理应更为鲜明,为何反而会遗忘呢?
确实,一旦遇到精彩的文章却因故暂停阅读,内心便会感到一种压力,这种感受会持续存在,不断催促你去继续阅读,但当你决定将文章加入收藏时,就完成了一次巧妙的心理转变,原本未完成的“阅读文章”任务,在收藏这个念头出现后,便在心理上变成了“收藏文章”。当收藏结束之时,心理负担随之减轻,精神压力也随之缓解,因而容易忘记曾经收藏过这篇文章,也不会再去翻看它。
02
收藏行为会让人陷入预设的圈套,导致对未完成事项的驱动力减弱。
珍藏即是种安排。你一旦珍藏文章,便不自觉地设想下次品读的时辰与场所,譬如在床上闲来无事时阅读等。然而,这些心中盘算多数会落空,无需询问缘由,经历者皆知此事。
Masicampo和 Baumeister(2011)的研究揭示,针对未完成事项的预先安排能够降低个体的思维专注度,从而暂时抑制了前文所述的蔡格尼克现象。该研究的第二项实验具体操作如下,选取了68名在校大学生作为参与者,并将其划分为三个类别,分别是任务组、预备组以及参照组,并将即将到来的学期考核设定为待完成的任务目标。这三组实验对象中,前两个组别必须明确考试的核心目的,而第三组仅需陈述与考试无关联的社会性内容。另外,参与计划组的被试者必须制定一份详尽的考试方案,例如具体阐述如何才能获得优异的分数。紧接着,研究人员借助一个构思精巧的填字活动来评估受试者面对未完成目标时的应对能力——当被试者提供更多关于考试的答案时,表明其更有效地坚持了既定目标。而实验数据显示,在计划小组里,涉及考试的内容回答明显比目标小组少,并且和控制小组差不多,这说明计划的制定降低了人们对于未完成事项的思考,导致人们把未完成的目标暂时“放下”。
当你为某事预留了特定的时段和场所来处理时,就不会再因此感到焦虑,也不会持续惦记着它,从而能腾出更多的精神力量去做更关键的事务。这种应对多项任务的方法是人类进化出的一个简便策略,能显著提升工作成效。不过,对于尚未完成的目标来说,这种方式未必是理想的解决之道。
因此,收藏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蕴含的规划性能够提升效率,另一方面,规划却可能成为未完成事务的终结者,导致你始终无法完成,收藏夹中积累大量闲置内容。
03
怎么办?难道我以后不该使用收藏功能吗
不要紧张,毕竟不能因为火会引发火灾,人们就不再使用火。收藏作用也是如此,我们反而应该更好地运用它。
确实,收藏是个很实用的功能,能够保存一些关键资料,方便日后随时翻看。我平时就常把重要的通知网址放到收藏夹,这样既不会到处乱找,也不会因为内容太多而找不到想要的东西。不过,说到底我自己也是个典型的收藏夹闲置者,那怎样才能避免收藏夹里堆满无用信息呢?
个人修为至关重要。意义疗法权威维克多·弗兰克尔曾言,个体既享有生命自主权,也须肩负生活义务。人生轨迹系于自身抉择,不可将责任转嫁给他人。书架上的物品渐被尘埃覆盖,实则源于本人纵容,换言之,是我们主动任其蒙尘。要扭转这种状况,必须提升自身实力,确保所有拟定方案都具备实施条件且切合实际,并且要持之以恒地执行。Masicampo及其团队的研究指出,有些人虽然短期内对未竟之事关注不多,但随着时间发展,他们往往能再次找到动力去完成搁置的计划,此时先前计划带来的负面效应就会消失。自我约束始终是人生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另外,收藏物品时不必盲目跟风。偶尔,我们仅凭内容名称就急于保存,却未曾考虑自身是否具备相应的时长与精力去消化,例如网络平台上某些“英语口语学习资料集锦”之类的。能够体会众人担忧遗漏的思绪,然而在资讯泛滥的当前,囫囵吞枣式的浏览乃至“先存后阅”的做法既无实际意义也非必需,只会徒劳增加忧虑。因此应当静下心来,减慢指尖在屏幕上的急速滑动,收藏物品时务必深思熟虑,反复审视自己是否确有实际需求。
倘若不巧碰到一篇佳作却被迫中止阅读,作者提议暂缓保存,应当把“阅读文章”这个任务记入每日必看的计划里,另择空闲时段通篇读完后再行收藏亦可。
最后,希望大家能早日脱离收藏夹吃灰选手的队伍。
文献资料 贝伦斯,B. . (1927年)。关于已完成与未完成行为之记忆留存。心理学研究,9卷,1至85页。
Masicampo, E. J. ,与 Baumeister, R. F. . (2011),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制定计划能够消除未达成目标所带来的认知影响,这一观点被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4期,具体页码为667至683页。
作者信息:木味人,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援助部门,账号名为xlzxecnu。他提倡关注自我,包容差异,促进个人进步,通过小丘平台分享温馨知识,策划趣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