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军医顶级期刊上发了篇论文,主角居然是……你吃完薯片后扔掉的东西

频道:生活应用 日期: 浏览:34

学术探索,难道必须显得高深莫测、与世隔绝吗?事实上,学术同样可以极为贴近生活。

用干净的A4纸卷着薯片筒kaiyun全站app登录入口,上面印着“听诊器”三个字。这种我们经常见到的包装,在中心战区总医院胸心外科医师手中,摇身一变,变成了抗击疫情时的重要辅助工具。

薯片筒听诊器_听诊器原理生活应用_自制听诊器

5月4日,这个名为“薯片筒听诊器”的发明,还出现在影响因子达到24.8分的权威学术期刊《欧洲心脏杂志》上,成为了该领域内备受瞩目的学术成果。

响亮发声

中国军医登上全球顶尖期刊

听诊器,对医务工作者而言,特别是诊治心血管及肺部病症时,具备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这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的主任高旭辉,对此进行了说明。

在疫情阶段,医务工作者需要穿戴笨重的连体防护装备,传统听诊设备无法有效应用;而创新型无线听诊仪价格高昂且供应不足,难以广泛部署。所以,许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再采用听诊工具,转而借助超声波设备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替代。

近期,三月份末,海外学者在权威学术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新冠病毒流行:减少听诊,增加超声检查》的评论文章,建议医学界少依赖听诊,多采用肺部超声技术。

高旭辉是一名心脏和肺部外科专家,有三十年的临床经验,每天都要借助听诊器检查病人,最近他感到非常不安。意识到新冠病毒仍在全球广泛传播,同行们共同遭遇困境,高主任马上召集科室ICU主任谭焱、护士长朱豫、主治医师朱健和研究生黄斌组建专班,立刻着手撰写论文并提交投稿,希望向国际展示中国军医运用简便手段攻克疫情期间听诊难题的有效做法。

很快,4月15日kaiyun全站网页版登录,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团队完成了一篇关于自制听诊器的文章,并将其投给了影响因子为24.889分的国际顶尖心脏专业SCI期刊《欧洲心脏杂志》;4月18日,他们收到了该刊的积极反馈;5月4日,该杂志迅速在头版位置发布了这篇文章。

自制听诊器_薯片筒听诊器_听诊器原理生活应用

将繁杂状况化繁为简,以纸筒充当听诊工具,能够缓解基层医务人员及边远地带医务人员的听诊难题,也是向全球防疫人员献上一些参考意见。该成果获心脏学权威期刊登载,表明国际医学界对听诊的重视程度及其价值回归。高旭辉对此表示十分高兴。

听诊器原理生活应用_薯片筒听诊器_自制听诊器

大道至简

薯片筒成为救命武器

用干净的A4纸卷成小筒,工整地写下“听诊器”三个字。这种手工制作的简易听诊器不仅成本低廉、安全无害、无需费用,还能探测到超声波设备无法侦测的气管痉挛状况。这项贴近实际的研究负责人,中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ICU的谭焱主任,向媒体讲述了在疫情期间抢救刘伯时那惊险万分的过程。

薯片筒听诊器_听诊器原理生活应用_自制听诊器

2月中旬某日,68岁的刘爹爹身患重症肺炎,正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早晨查房时谭焱注意到他情况突变,气道压力明显增大,二氧化碳水平快速攀升,血氧含量逐渐降低,心跳也随之加速。

迅速就去拿身边的自制听诊器,一检查,发现病人双肺充满了喘息声,这种声音是支气管哮喘的明显特征。马上就给刘爹爹服用了治疗哮喘的特效药氨茶碱,他的病情很快就好转了。

薯片筒听诊器_听诊器原理生活应用_自制听诊器

刘爹爹的身体状况,跟病毒感染发展到严重阶段的情形一模一样,倘若当时缺少听诊设备,超声波检查就无法识别出患者气管受阻的情况,幸亏有这个简单的听诊工具,才使得刘爹爹得以存活下来。

不止刘爹爹,还有另外三个人因薯片筒而幸存,谭焱补充说明,他们所在的科室另外还有两位病患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都遭遇了痰块阻塞呼吸道导致二氧化碳在体内积聚的情况,同样也是借助这种方法迅速进行听诊从而发现了症结所在。在那个危急关头,听诊器作为一种放置在病床旁或者佩戴在身上的医疗器械,其作用远胜于超声波设备,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医护人员及时挽救生命。

薯片筒听诊器_听诊器原理生活应用_自制听诊器

那么,这个简易的听诊工具是如何出现的呢?起因是,在传染病流行的时期,常规听诊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早在二月份,谭焱就回忆起以前见过的一幅图画。图画里,古代医师在缺少听诊设备的情形下,用一根木管为病人诊病。他立刻领悟到:为何不利用现有材料,亲手打造一个听诊装置呢?

他平时爱打羽毛球,起初拿装羽毛球的长筒来试,可发觉这筒子太长,不方便听声音。后来又寻来装薯片的筒子,稍加改造,一个简陋的听诊器就做出来了,用起来效果挺理想。

自制听诊器_薯片筒听诊器_听诊器原理生活应用

这个听诊器之所以在疫情期间效果显著,是因为防护服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耳朵部位的防护服如同听诊膜一般,能够放大声音。使用时有个小窍门,必须确保纸筒的两端都密封不漏气。这是谭焱给出的说明。

据了解,在中部战区总医院应对新冠病毒期间,这种听诊工具为超过300位病人提供了听诊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之后被移植到其他医疗机构,并获得了积极的反馈。

自制听诊器_听诊器原理生活应用_薯片筒听诊器

起初,医疗人员会将自己的听觉器官紧贴于病患的胸腔与背部,借此辨识呼吸及循环系统的运作是否正常,直到 Rene Laennec 医生发明了用纸卷成的装置

返璞归真

我们和患者紧紧相“连”

高旭辉主任谈到,尽管超声波技术在近些年进步很快,却完全不可以用它来替代听诊仪这类基础检查工具。特别是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听诊仪这种设备千万不能不用。

高旭辉团队在本次论文中,还罗列了下面多条理由:

新冠病毒感染者状况变化极快,要求医务人员迅速做出反应,超声科专家抵达、仪器准备都要耗费时间,不少医疗单位还缺少足够的超声科专业人员来执行必要的诊疗工作。

其次,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肺部和呼吸道炎症发展,听诊仪具备超声波无法企及的长处,超声波不能像听诊仪那样持续监测,而听诊仪还能随时掌握病人肠道、胃部状况,从而提供精准有效的处理方案;

此外,超声检测时,该病毒或许会传给下一位同样需要床旁超声诊疗的病患,潜藏传播感染的可能。

最后,手持的袖珍超声波设备都很昂贵,这也是很现实一点。

高旭辉主任表示:

不少人都认为如今行医较为容易,主要依靠先进设备进行诊断,然而事物本应返璞归真,我们坚持从实践出发,立足于临床诊疗。

这篇文章的视角看似并不涉及复杂深奥的学术探讨,实际上完全是关于科学层面的议题,薯片筒听诊器的运作方式,这也体现了回归本真的理念。

此外,也向全球表明,不论什么时候,中国的医务工作者都和病患保持紧密联系的心态与意志。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