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发射技术的困境
新世纪以来,全球火炮领域又有哪些创新成果涌现?接下来火炮研发的核心技术要点包括哪些方面?
就这些疑问,本刊记者特意会见了国内享有盛誉的火炮研究学者马福球先生,马先生与本刊早有交情,过往曾屡次参与本刊的报道,此次交流中,马先生向众人分享了火炮探索的前沿思想和先进方法,使人深受启发。
火炮最关键的指标是什么?或者,如何评估一门火炮的优劣?
马福球:当前不少国家研发的新型火炮,若仅从发射性能考量其真实水准,首要关注点在于其炮口动能值达到多少吉焦耳,炮口动能是一项综合性指标,它直接受到炮口初始速度和射程的影响。
当前火炮的动能值大约为十几兆焦耳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而采用新型设计理念的火炮,其动能值或许能达到几十兆焦耳。
第二种衡量火炮标准的方式曾经是依据炮口发射速度,炮口动能与此方法相比有哪些长处?
马的速度表现,取决于其质量与动能的关联,质量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炮弹的分量,能够揭示出火炮的尺寸大小,分量越重,口径通常越大。在炮口速度保持一致的情况下,122毫米和155毫米两种口径的火炮,其炮口动能的差距十分显著。
因此,火炮的威力可以通过炮口动能得到更周到的体现。相比之下,评估火炮性能时,考察炮弹抵达射击点时的末速度比分析其出膛初速更有意义,这一点对于动能弹药来说尤为关键。
传统发射技术的困境
第三个问题:那么提高炮口动能又有哪些措施呢?
炮口动能是一项复杂指标,关联众多因素,因此它是个关键议题,我们当前很多研究都致力于提升这一数值,以此为目标进行探索。
首先就是发射能源的问题,说到底火炮的工作原理是能量转化。
现代火炮开火是借助化学能量实现的,通过发射药燃烧行为形成的高温高压气体,来驱动炮弹前进。因此,若要增强炮口处的动能,就必须先优化发射药的配方,从而提升其内部的化学能量储备。
这种发射方式利用化学能,炮弹速度存在上限,由于火药气体分子运动有个限度,弹丸无法超越这个界限,一旦超过,气体分子就追不上它,推力便会中断,气体分子速度达到顶点,推力也就达到顶点了。
这决定了炮口初速的上限,化学能源火炮存在一个速度界限,类似于飞机飞行时会遇到音障,火炮弹道也存在音障现象。因此,常规能源驱动下火炮的初始速度无法超越每秒三千米的数值。
坦克主炮的射速大约每秒达到1800米,而榴弹炮的最高出膛速度目前仅约每秒1000米。
当前尚无法断言化学能源的效能已完全发挥,仍有许多技术领域有待研究,然而寻求替代的推进能源,是未来火炮技术演进的关键方向。
新概念火炮的诞生
第四个问题:您刚才提到,常规的发射方式中,火炮的推进力难以超越某个界限,那么当前所说的创新型火炮,例如电磁式武器,其研发初衷就是为了克服这个障碍吗?
马:你的说法准确无误,新型火炮旨在突破化学推进速度的瓶颈。
电磁炮依靠电磁力驱动而非传统火炮中火药燃烧的化学能进行发射,其炮口动能远超常规发射手段的限制,目前坦克主炮的炮口动能最大值不超过20兆焦,但电磁炮发射的炮弹炮口动能可达到30兆焦以上。
电磁炮的优势之一在于射程的调整十分便捷。常规火炮需要通过变换发射角度,并搭配不同的推进物来改变射击距离,这种操作方式较为繁琐kaiyun.ccm,且可变范围不大。电磁炮则不同,它只需调控输入的能量值,即可实现射程的变更,整个过程简单易行。
还有,电磁炮开火时响声轻微,并且不会冒出烟尘,因此隐蔽效果非常出色。
第五个问题:现阶段电磁炮进展如何,何时能投入实际应用?
马:电磁炮的研制早在70年代便已启动,虽有所突破,整体进程却缓慢,且遭遇诸多挑战,核心在于能源供给的难题。
电磁炮开火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由于无法随身携带发电站,电机的小型化成为核心挑战。此外,电磁炮需要多次作战,必须保证能源持续供应,这与一次性发射的卫星截然不同。
因此能源方面的限制首先阻碍了电磁炮的进步,据我推测,这种武器要实现实际应用,至少需要等到本世纪的前半段,也就是二十一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
火炮发射药的发展
第六个问题:您之前提到火炮发射药尚未达到顶点,仍有提升空间,不过进步过程却十分艰难,那么阻碍主要在哪里?
火药制造存在两大技术瓶颈,其一需最大限度降低对炮管的侵蚀,早前的火药有单质型、二元型、三元型之分,后来三元型被淘汰,原因是它对炮管的损伤过于严重,导致枪管使用年限急剧缩短。
另有一个关键点需要注意,推进剂燃烧必须保持平稳一致,就是燃烧过程不能出现剧烈波动,燃烧热度要能够调控,否则一旦发生爆震就会导致毁灭,炮管损毁人员伤亡。
第七个问题:炮管炸膛主要是由发射药燃烧不稳定引起的吗?
马:炮管发生爆炸,主要原因并非推进物,当前绝大多数爆炸源于发火装置,发火装置性能欠佳,导致过早起爆。此外,炮管材质存在缺陷,亦会引发事故。偶有操作失误,也会造成此类情况。
第八个问题:榴弹炮的装药,是否也有不同规格的划分?
马的速度确实存在分级差异,不同的装药类型对应着不同的初始速度。在部队实际应用中,不同装药之间还需要保持衔接,例如,小号装药的最大射程与大号装药的最小射程需要有所重叠,这样有利于指挥官进行指挥。具体来说,当目标位于某个特定范围内时,既可以选用小号装药,也可以选用大号装药。此外,这种选择还与当时的地形条件密切相关。
比如平射,能够使用小量装药,平射有个优点就是弹丸飞行时间短;倘若前方有障碍物需要曲射,便可以使用大量装药。因此就有了“小量装药水平发射,大量装药”悬空射击这种说法。
指挥员还有其他选择,可以采用多发齐射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药型,以及调整不同的发射角度kaiyun全站网页版登录,来实现多发弹药同时命中目标。
第九个问题:当前众多国家正致力于推进模块式装药的研发工作。可以谈谈模块化装药的具体状况吗
模块化装药是个非常出色的设计,它相当于让药包变得十分坚固,也就是所谓的刚性装药,发射药被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小块,这些小块内部设有专门的导火通道,组装起来相当便捷,最终会形成一个整体的药柱,然后被送入炮膛之中
当前自动化装填的挑战就在于此。如何确保这些药柱,以及其中多个药块的组合,在装填过程中不会变形,不会散开,不会掉落,能够完整地放置在药室内部,并且保持初始形态,以便顺利点火。
模块化装药能够显著提升发射速率,因此,要实现自动装填,就必须依赖模块化的装药方案。
火炮炮弹四兄弟:圆柱弹、枣核弹、底排弹、底喷弹
第十个问题:此前讨论的都是发射动力相关内容,那么,炮弹制造方面,未来会有哪些发展方向呢?
火炮的进步相对缓慢,主要表现为口径和长度的调整,这种改进空间有限。相较之下,炮弹技术正经历飞速发展,展现出巨大潜力。因此,美国已将炮弹独立出来,作为重点科研项目加以推进。
长管武器的进步,首先在于如何优化外形构造,让它的飞行时所受的阻碍尽可能小,同时也要让它的空气动力性能最为出色。
先前全部采用圆柱形炮弹,随后又研发出底部凹陷式、底部排气式、底部喷射式等多种类型,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增强武器的炮口初始能量和有效射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火炮的强大程度,既体现在炮弹离开炮口时的能量,也表现在其摧毁目标的能力上。因此,炮弹需要能够执行多种战术任务,比如目前常见的炮弹都装有预制破片装置,对于相同的炮弹,爆炸时形成的碎片数量越多,其造成的破坏力就越强。
另外有一种特殊弹药,例如窒息性炮弹,它在爆炸时会急剧减少邻近区域的含氧量,导致敌人无法呼吸,这也展示了火炮的强大破坏力。
第十一题:先前您提及了多种琴弦款式,这些款式各自具备哪些独特之处,能否逐一进行阐述?
子弹最初的外形是直筒状的,也叫做直筒形子弹,直筒形子弹的轮廓线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弯曲的部分,笔直的部分,以及船尾形状的部分。
圆柱形结构便于填充爆炸物和发射物,这是因为它能容纳最多的物质,这是原因。此外,圆柱体弹药在装入推进带和定位部件时也很简单,这使得它在飞行中保持稳定。然而,圆柱形弹药的缺点是空气阻力很大,这对其飞行速度产生了显著影响。
后来便出现了所谓的底凹弹,其外形酷似两头尖锐的枣核,因此也被称作枣核弹,之所以采用这种造型,通俗地解释,是为了优化空气动力学性能,最大程度降低空气阻力,但枣核弹存在一个关键难题,即制造工艺复杂,飞行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难以确保。
这同样是因为枣核弹目前无法实现大规模制造的一个关键因素。此外,枣核弹在飞行过程中,前后产生的压力差异非常显著,很容易引发旋涡现象。
因此从底部凹陷式炮弹演变出底部排气式炮弹。底部排气式炮弹的尾部装有推进物,燃烧产生的气体朝后喷射,从而增大炮弹后方的推力,进而缩小前后方的压力差距,最终有助于提升出膛速度。
接下来是底喷弹,这种弹药的装药位于炮弹尾部,通过喷射火药气体来发挥作用。底排的装药量非常有限,仅包含一个薄薄的药饼。然而,底喷弹在火药气体喷射方面远比底排更为剧烈,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力,从而推动弹丸高速行进,因此其射程通常要超过底排弹。
底座喷射推进存在显著不足之处,其射弹散布范围较宽,各发炮弹的燃烧过程难以保持同步,相邻发射的弹药性能差异可能十分悬殊。
火箭助推是更进一步的推进方式,配备独立的火箭动力装置,设有专门的喷气口,理论分析显示其性能较为理想,其效果超越底部排气和底部喷射技术,不过其精准度仍不及圆柱形导弹。
新材料的应用
第十二个问题:未来火炮发展还有什么趋势?
马:还有就是要增强火炮的行进性能,当代战事注重迅速展开、机动作战。
现代的自行火炮,无论是采用履带式底盘还是轮式底盘,都已经安装在车辆上,无需人力牵引,能够自行移动到各个地方。这体现了机动性能的显著增强。
牵引火炮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减轻重量,会运用新型材料以及复合材质,以此降低其质量。
如今美国研发的M777型155毫米牵引火炮,广泛运用了铝合金和钛合金材料,整体重量仅为3吨半,仅为常规155毫米榴弹重量的二分之一,借助直升机即可完成运输。
我国当前材料种类较为匮乏,钢铁材料占据主导地位,铝合金应用也极为有限,钛合金更是鲜有涉及,不过目前其他金属材料的使用比例正在逐步提升。
目前所有反后坐系统都采用液压结构,那么能否研制成电磁构造,不仅效率会提升,而且重量也能降低电磁反后坐装置的设计关键在于材料性能,因此新型材料的开发对未来火炮的进步具有关键作用。
第十三问:选用钛合金与铝合金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火炮底盘的分量,那么将来是否存在其他材质能够取代铸造式炮管的钢材?
目前不存在这种动向,也没有这种需求。制造火炮的钢材并非任何普通材料都能替代的。火炮用钢需要满足诸多特殊条件,过去这种钢材就是专门针对火炮用途而研发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誉为“钢铁中的王者”。
它性能突出,抗拉能力强,延展性好,含有镍铝成分。运用多种先进工艺确保钢材纯净,再经过调质和急冷,制成的钢材既耐高压,又不易折断。炮架重量占火炮总重的三分之二,因此减重工作主要针对炮架部分。
第十四个问题:火炮在构思和打造过程中,存在诸多需要留意的细微环节,能否对此加以说明?
火炮未来进步,除了运用创新制造方法,原有制造方式里诸多细微之处也值得深入探究。往往成败关键,正取决于某些细微环节。比如我们从前模仿苏联制造的火炮,炮筒口部弧度大约是0.05,而后来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火炮,其弧度仅有0.01。
在射击场进行练习时,我们射击留下的痕迹组合起来像是一幅图画,而其他人留下的痕迹则形似某种水果。
起初还以为对方运用了某种先进方法,接着发现他们对于炮口弯曲程度的要求极为严格,而我们遵循苏联旧有的准则,规定炮管不能进行矫正,正是这个细微差别,导致我们与对方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第十五个问题:炮管的弯曲度对火炮的精度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火炮的炮管在制造过程中受工艺影响,加上自身重量,会出现静态弯曲现象,导致炮膛中心线呈现弧形状态。
炮弹离膛,弹丸便在炮管中启动弧形轨迹,弹丸对弯曲内壁的施力,以及发射时炮管的固有振荡,必定会放大炮管的震颤。炮管震颤会降低射击的准确性。同时,炮管弯曲导致炮膛理想中心线与弹丸行进路线出现偏离,这种偏离不仅反映在速度矢量上,也关联到射程或射击散布。
炮口部分的弧度,在炮弹脱离炮管的那个时刻,会直接关系到炮弹的飞行轨迹,同样也会决定射击的准确度。另外,炮管如果受到均匀的加热,或者因为受热不均而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也很容易形成热变形。
记: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