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探月让中国首次发现:月壤是比较硬的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2

距离达到三十八万里,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车都已进入休眠状态,然而地球上部分中国人却心存疑虑,他们想知道,我们是否在重蹈前人的覆辙。

2013年12月15日凌晨4时,航天历史因玉兔号月球车而出现新篇章,该月球车在160秒内前进了约一个半车身长度,人类自1972年阿波罗17号结束登月任务以来,月面不再有其他月球车留下的足迹,这一状况宣告结束。

自2004年探月计划启动以来,探月计划第二阶段探测器系统总负责人贾阳见证了十年发展,最初对月球的了解仅限于美苏资料,后来确定在美苏未曾涉足的月球区域进行着陆和探测,以此扩展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嫦娥和玉兔都不是对苏联、美国探月任务的简单重复。

一个明显的现象是,玉兔车配备的双目立体视觉技术、自主导航避障技术等,41年前还完全没有出现。嫦娥三号巡视器产品保证工程师王芳表示,从系统设计层面,以及平台运行效率来看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玉兔与2003年发射的美国火星探测器好奇号和机遇号更为接近,许多新技术的运用,减小了任务实施中的不确定性,增强了运行稳定性。

与玉兔号进行远程操控相比,首辆月球车运用电视摄像进行的控制,效果相当不理想

玉兔车终于进入休眠状态,嫦娥三号巡视器主管设计师彭松松了一口气,他感到庆幸,玉兔车在寻找休眠点的过程中,成功避开了诸多潜在的危险。

彭松主管单位布局,倘若远程控制出现失误kaiyun.ccm,将妨碍全方位天线获取地面信息,一旦中断与地球的联络通道,切断那根横跨三十八万公里牵引着玉兔号前行的“丝线”,将引发严重后果。

四十三年前,人类发射了首辆月球车,苏联制造的“月球车1号”,它由“月球17号”探测器运载,部署到了月球表面,当时它的身上装载了一条窄波束天线,然而,这条天线对于缺乏自主引导能力的“月球车1号”而言,成为了更加致命的缺陷。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向中国青年报表示,苏联当年使用月球车时的“电视摄像操作”方法,现在看来非常落后:苏联为此成立了一个飞行员队伍,5人一组轮流工作,每人每天要操作8个小时,他们判断月球车行驶情况,完全依靠从天线传回的现场图像信息。

这种自主驾驶模式,嫦娥三号巡视器远程操控副主管吴克说明,操作员对场景的理解不够准确,要是前方有洼地,怎样避开洼地,全凭操作员估算,准确度自然不高

相比之下,玉兔号的远程控制比苏联的方案更加细致完备,吴克向笔者说明,它的任务部署分为三个层级来实施。

首要任务是进行战略层面的规划安排,需要全景相机获取三十米范围内的影像资料,任务支持中心与地面应用系统的科研人员需要共同商议,科研人员会指明他们希望图中包含哪些区域,巡视器团队会从技术可行性角度评估哪些区域无法前往,接着将科研人员关注的目标点依次连接,最终构成探测路径。

其次是进行战况层面的时段安排:对那些位置加以比较确定,把三十公尺的路线划分成大约七公尺一节。

最终进行战术层面的路线设计:通过引导镜头对前方大约七米的区域进行捕捉,确定行进路径。其余部分,由虚拟现实模拟平台来检验。

毋庸置疑,包括月球车一号和玉兔号在内kaiyun全站网页版登录,都存在一段无法避免的通讯中断时段。当月球车进入休眠状态,它和地球之间的通讯联络便会随之停止。

苏醒与否,部分取决于月尘这颗定时炸弹。

嫦娥三号巡视器总控人员爽表示,带电的月球尘埃,若被玉兔车收集,则不易清理,这样或许会导致诸多问题,例如机械部件会卡住,密封装置会失灵,光学设备会变得迟钝。

苏联的月球车2号就遭遇过这样的困境。1973年1月,当它行驶至一个撞击坑时,松散的月壤导致车轮空转,扬起的浮土遮蔽了其太阳能电池板和散热器,造成月球车2号电力供应锐减,车内温度急剧升高,最终在月面损毁。

月球车必须应对极端温度问题。吴伟仁指出,玉兔车朝向太阳的三个轮子,受热程度最高可达一百多度,而另外三个被遮挡的轮子,温度已经降至零下十多度。两者之间仅有一米多的距离,但温度差异非常显著。这种状况早已在玉兔车的设计过程中得到充分考虑,即使面临如此剧烈的温度变化,玉兔依然能够安全运行。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