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社会化营销的金矿在哪里?
最近,我写了篇名为《危机来临!社会化媒体全部沦陷,营销正在失效》的文章,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做社会化营销的同行,都主动联系我,非常热情地想和我深入沟通。他们最关心的一个话题是:既然现在所有的社交平台都出了问题kaiyun.ccm,那么,未来的社交新阵地会出现在何处?关于这个疑问,我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以各类兴趣爱好而聚集的若干个社会化平台
首先,我完全赞同一位读者的看法:任何有人存在的地方都离不开营销活动。确实如此,社会化营销的根本在于人的参与。当在传统的社交平台上进行营销不再奏效时,公关和营销领域的从业者又会把注意力转向下一个有潜力爆发的社交化平台。
许多朋友从论坛博客时期逐步过渡到微博微信阶段,亲身经历了众多大型社会化平台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在论坛博客时期开yun体育app官网网页登录入口,一些营销人士借助论坛推广或博客宣传,成功赚取了最初的财富。进入微博时期,那些早期开始培育账号的营销人士更是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同样在微信时期,这一领域也造就了众多成功人士。所以,当论坛变得沉寂,微博热度减退,微信推广力不从心时,人们对下一个可能兴起的社会化传播平台抱有热切希望。但在我看来,继微博、微信之后,或许很难再诞生一个如此规模庞大的社会化传播平台了,整个社会化网络的市场很有可能会被一些规模适中的社会化传播平台瓜分。
目前市面上,除了微信、陌陌这些社交软件,还有豆瓣、百度贴吧、YY、知乎、来往、易信、微拍、脉脉、小恩爱、微爱、无秘等我们比较熟悉的社交应用。另外,在移动应用商店里,社交类软件数量已经达到好几百个。这些软件的活跃程度参差不齐,不过其中至少有20个的用户数量突破了千万级别,同时也有十多家软件的用户规模超过了亿这个数字。这些移动平台或社群,诸如大姨妈、妈妈网等,都蕴含着设计元素,却未被计入其中。尽管它们或许无法发展成微信那样的庞然大物,但凭借对特定人群的精准定位,反而具备了更高的商业推广潜力。
2、以社群为单元的分散性社会化平台
接下来,自2014年起,一个显著现象是依托微信、QQ等社交平台而形成的团体持续增多。拥有共同志趣、爱好的个体倾向于汇聚于特定平台开展规律性互动,与此同时,具备相近特质的人也会自发构建起社群,其设立宗旨在于促进个人成长,实现自我提升。这个集体有别于团体,集体更像是能够彼此增进学识、紧密配合的半独立社交圈子,虽然现阶段这些集体主要借助微信、QQ等群组来维持运作,但微信和QQ群并非专门为集体而设计kaiyun全站网页版登录,其内部存在两种未来走向,其一,集体可能继续作为依托于第三方平台的社会化组织存在,其二,由此催生出全新的社交方式与平台。
不论未来趋势如何变化,大量成员正积极探寻此类集体组织,借助集体平台构建个人人际网络,这已演变为一种创新的社会互动模式,这类集体组织在日常生活中看似无形,仅在特定场合借助微信、QQ、YY等通讯工具汇聚成员并发挥作用。这些群体的构成有的比较松散,有的则较为紧密,在这些群体中,成员们或许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也可能怀有相似的理想,但不会在微信朋友圈里展现出那些喧闹繁杂的场面,这些以各种爱好或活动为纽带形成的群体,会消耗成员大量的零散时间,最终会造成相当一部分目前由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所吸引的受众流向其他地方。
3、以智能硬件设备为连接核心的社会化平台
最终需要强调的是,新兴科技必将催生全新的互动模式,而智能设备当前正广泛渗透,已有迹象显示会重塑人际互动方式。以智能手环为例,这种基础设备先前令我瞧不上眼,认为它毫无价值。不过,朋友送我一块手环,我抱着“变废为宝”的想法去试戴,由此有了不少新体会,把智能手环的信息同步到微信后,发现我的两千九百多个微信好友里,至少有三四百人也在用这款手环,这些人的存在鼓励我坚持使用,并调整了部分日常习惯,比如步行去上班,晚上不吃主食。
后来又怎样了?众多微信联系人之前从未互动过,不过依据他的健身记录,我竟能大致了解他的日常作息和特点。譬如他是否喜欢锻炼,单从每日行走的次数就能轻易判断。倘若我的很多数据与他相近,便可以推测我们存在共同的兴趣,进而形成信任感,最终促成彼此的联系。手环作为一款智能可穿戴设备,让两个微信用户重新建立了联系,甚至可以说重塑了人际互动模式。虽然现阶段手环的运动健康信息仍需借助微信平台实现关联,但也不能排除设备制造商在积累海量用户资料后独立构建社交平台的可能性。据此推断,依托智能终端的社交网络很可能是下一代社交平台发展的关键契机。
总而言之,我的看法是,社交网络平台趋向于分散化,社群逐渐兴起,智能硬件的应用日益广泛,这些很可能是未来几年社交网络发展的主要方向,并且这些新方向已经显现出一些苗头。然而,对于从事社会化营销的人来说,除了要准确把握平台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其中,用心经营,毕竟过去的经验表明,那些只是略微尝试的人是很难找到真正有价值的资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