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中的合作策略

频道:生活应用 日期: 浏览:9

·引言·

博弈中的合作策略

最近有位朋友向我透露,有批学者提交了一份研究,探讨职场饮水处餐具为何会消失,他颇为自豪地高声声称,这一切可以用竞争理论来解释,我多次表达谢意,并把这件事也纳入了我已经积累的大量素材里。

博弈论亦称赛局理论,十分普遍。尽管其名称中包含“赛局”二字,但该理论探讨的并非竞技活动,而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相互交往的谋略。自从我公开计划撰写博弈论相关书籍以来,便收到了众多朋友的来信,他们通过报纸分享了许多实例,并讲述了各自的亲身经历。我想要探究,博弈学阐述的新理念能否促使我们构建全新的协作方式,并且将其实践于形形色色的日常场合之中,包括庄重的英式宴会,或是竞争激烈的棒球比赛,人潮涌动的人行地带,气氛活跃的折扣商场,摩肩接踵的印度街巷,乃至澳大利亚乡下的酒馆之内。

博弈论有助于解释家庭不和睦、邻里纠纷、工作场所争议以及名人分手事件中为何频繁出现争执、违约、失信和欺骗行为;博弈论同样能够揭示在应对各类竞争与对抗时应当采取的最有效方法。因此,自20世纪40年代末博弈论问世以来,大型公司与军事部门无不高度重视;商界人士可借此超越竞争者,西方军事战略也因博弈论的应用,发展得令人瞩目。博弈论学者常能兼顾商业与军事事务。比如:五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博弈论学者,都曾某个时期受聘为美国国防部顾问。

博弈论还存在着另一重维度,它研究的不是对抗,而是协作;不是较量,而是支援。生物学家借助博弈论解析自然界如何通过进化形成互助关系,而社会学者、心理研究者、政治分析家则运用博弈论分析合作过程中遭遇的困境,毕竟应对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生态破坏、极端暴力、武装冲突等挑战,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团队精神。因此,此书旨在探究博弈理论是否适用于普通生活场景,能否将其中所得经验拓展至处理更宏大的议题。至少要能从中获得些许启示,为每个人的实践提供指引方向。

博弈论研究者指出,诸多关联事项确有某种隐秘的相似性,即内含一个合作难题,倘若我们不能迅速寻求对策,极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此难题是一个左右为难的思维困境,无论是家庭纷争、社区冲突、人际交往,抑或全球性议题,均会遭遇这种困境,而且往往不为人们所察觉。甚至连办公室茶水间里的公用茶匙不翼而飞,起因也在于此。

有一种说法可以说明,那就是所谓的“公地悲剧”理论,这个观点是由美国生态经济学家加勒特·哈丁在1968年的一篇文章里阐述的,他认为资源若不受限制会被过度消耗,导致集体受损,这种困境并非现代才出现,实际上早在亚里士多德时期,哲学家们就已经开始思考类似的问题了,并且为这个难题感到困扰,他们试图寻找解决方案,但一直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办法,这种困境一直延续至今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仍然困扰着人们。

哈丁借助一则故事来说明“公地悲剧”:一群牧人共同使用一块公共牧场放牧牲畜。有一天,其中一个牧人打算多养一头牲口,希望能获得更多收益,而且只是多养一头,对整个牧场似乎影响不大,看起来很合乎情理。但等到所有牧人都产生这种念头时,灾难便降临了,每个牧人都增加了牲畜数量,牧草很快就不够吃了,最终导致所有牲畜都饿死了。

这些研究者把那个原理运用到茶匙的情境里:持有茶匙的人觉得(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取走一把茶匙,自己的好处就会变大,而其他人的收获平均算下来只会略微减少(毕竟茶匙还剩下不少)。可要是这么想的人变多了,公共的茶匙就面临危险了。

倘若将茶匙替换成土地、石油、渔业、森林,或者任何其他公共资源,便会明白,当前诸多棘手的全球困境,实际上都源于这种逻辑的恶性循环,少数人从中获利,而代价却由所有人共同承担。

若群体中既有成员为集体福祉协同努力,亦有部分人因个人目的损害协作,便会出现因“公地悲剧”引发的灾难性后果。个人利益的追求难以持续,一旦多数人都秉持此种心态,合作关系便会瓦解,整体生存状况持续恶化。最终,所有人追逐私利的行为,将导致集体蒙受损失,个体亦难独善其身。

只要我们愿意调整自身做法,就说明品德更高尚,更懂得体恤他人,这样就能防止“公地悲剧”的发生。但现实是如此,虽然偶尔做做这样的幻想也情有可原,可毕竟我们都不是特雷莎修女,还是应当尽快认清现实:我们通常需要获得某些利益,才会愿意携手共进。这不仅是个人情况,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早在2006年,一份极具分量的《斯特恩报告》就揭示,世界各国只有当合作能够迅速带来直接的经济好处时,才会主动参与解决相关难题。

这种心态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博弈论不作道德评判,而是承认现实,自私确是驱动我们的核心动机之一;它分析各种策略,也是看是否利于自身。合作方式存在冲突,既要让集体收益增加,又要个人所得丰厚,结果常被贪欲束缚,像螃蟹被困在罗网中。

指责贪心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然而倘若所有人以及各个国家都只求得公正的份额便感到知足,这也可以算作一件好事。关键是要先洞察这个思维误区,这样或许才能避免陷入或摆脱困境,最终实现协作。

远古时期,就出现过这种圈套,相关记载见于《圣经》《古兰经》以及众多古籍、史册、传奇、戏剧等文艺创作,当代的叙事作品里也常见此类情节。不过,直到四十年代末期,数学家纳什,也就是电影《美丽心灵》的主人公,他虽然患有精神分裂症,但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通过博弈论研究,才揭示了那个圈套的深层原理,我们才明白它的根本性质。

这些内部机制正是本书阐述的重点。它们会造成许多社会困境。博弈分析家为这些难题冠以发人深省的称谓,其中一种便是“公地悲剧”,另有“囚徒困境”广为人知,可借助美国的辩诉交易机制加以阐释(参见第一章);此外尚有:“胆怯者的较量”(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联首脑赫鲁晓夫因此险些引发全球性灾难)、“自告奋勇者的窘境”(在阿根廷火地岛土著亚根语里,有一个词汇能描述此类进退维谷的情境,其意为“双方对视,期待对方着手一件双方都期望实现却不愿亲自承担的事务”),以及“两性间的纷争”(譬如,一对伴侣外出活动,男性渴望观看足球赛事,女性偏于聆听歌剧演出)。

在这种状况下,只要彼此配合就能收获理想成效,然而纳什陷阱(又称为纳什均衡)却使人受自私思维驱使而陷入窘境,导致至少一方处境恶化,即便想摆脱这种局面,情况反而会恶化加剧(正因如此,这确实是个厉害的圈套)。若要寻求更佳的合作方式,就必须设法绕开这个陷阱或者设法脱身。博弈论已经指出了这个议题,不过它真的能指引我们找到解决之道吗?答案是肯定的。

部分线索需要探究合作进步的内涵,另一些则要深入分析我们惯常用来促成并稳固协作关系的手段。行之有效的合作手段涵盖,通过分割利益供对方挑选的方式,运用新颖的协商机制(不乏借助量子物理学的精妙构思),有意识地压缩自己采取欺骗或背叛行为的机会,调整激励机制,以及消除干扰合作的因素。

部分关键信息源于电脑推演,通过逐一对照各类方法,判断哪种更占优势。初步发现可在罗勃特·阿克塞尔罗德1984年所出书籍《合作的演进》中找到。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为该书作序时表示:应当先将全球所有当权者拘禁,让他们通读此书后再释放。回顾二十年来的历史kaiyun全站网页版登录,鲜有世界领袖以如此创新且主动的视角审视合作议题。

核心在于“互惠”的法则,以及后续的行动,这种法则或许会引发矛盾的激化,也可能促成“彼此互助”的共生,这种现象在动植物界和人类社会里都能观察到。是会走向对抗还是达成协作,无法确定,只要环境稍加变动,结局就有可能截然不同,好比经济鼎盛之后便是衰退,物种繁盛之后又面临凋零。数学家把那个重要节点称作“分支点”,在这个节点上做出的决定,会引出截然不同的结局。要促成合作,必须寻得方法,引导选择的路线通向协作,而非导向对抗。

近些年的探索揭示了一些富有启发的见解,也许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尽管博弈论并非万能钥匙,不过确实能够借助新颖视角来分析协作的发展路径,并且可以构思出新方案,或者为既有方法注入新意。

这本书能让读者尝试认识这些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我的意图是发现所有促成合作的方法,正如我在从事科研工作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问题解决体系。科研工作虽然单调,但开展合作方面的探索却十分有趣。实验结果时而令人捧腹,时而引人深思,但总能帮助人们增进理解,明白哪些因素能推动人类合作,并促使合作持续进行。

必须指出,我并非职业的博弈论研究者,仅仅是一个关注这一议题的普通人,同时也是一个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学者,意图尝试解决一些当前亟待的社会难题。博弈学的分析方法可以从许多人陌生的视角展开,用以审视这些解决方案是否切实联系着现实生活。期待各位读者也能与我共同体验这一探索之旅。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