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一下钱就没了?手机的NFC功能真的这么吓人吗?

频道:生活应用 日期: 浏览:8

近期,网络上流传了一些视频,宣称由于手机NFC功能被激活,用户的资金遭到了非法扣除。那么,NFC技术究竟是什么?真的存在通过简单触碰就能导致资金被盗用的风险吗?

射频识别技术生活应用_NFC功能关闭方法_NFC盗刷风险分析

结论先行:NFC功能已是现代智能手机的标配,在盗刷事件中,“碰一碰”只是整个流程中的关键一步。只要我们在使用时留心观察,就不必因为个别问题而彻底放弃这一便利功能。当然,对于那些对这类技术不太熟悉、担心自己可能无法有效防范诈骗的读者,本文在结尾部分也会提供关闭相关功能的操作指南。

下面就让我们先从 NFC 是啥说起。

NFC 到底是什么?

为了阐述NFC的内涵,我们首先得提及RFID,其全称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即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这个术语可能对你来说并不熟悉,但在日常生活中,你肯定有过与之相关的经历。比如,小区和办公楼里使用的门禁卡,还有高速公路上使用的ETC支付系统,都是利用RFID技术实现的。

RFID技术的运作机制可以这样阐释:读取器利用天线发出电磁波,一旦无源标签(例如门禁卡)步入感应区域,其内部线圈便因电磁感应作用而生成微弱电流。通过这种无线供电方式,标签得以“激活”并与读取器展开数据交流,从而完成身份认证、支付验证等操作。此技术的独到之处在于,所读取的标签无需持续供电。

NFC盗刷风险分析_NFC功能关闭方法_射频识别技术生活应用

孙海霞与薛茹共同撰写的文章,探讨了RFID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运作机制。该文发表在2005年9月的《西藏科技》杂志上,页码为59至60。

这也是我们的门禁卡之所以如此轻便的原因——得益于RFID技术的应用,它无需额外电源即可与门禁系统进行通信。此外,某些RFID设备的作用范围相当广泛,例如在收费站使用的ETC,其数据交换距离可达大约10米。

这项技术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然而,若数据传输距离过长,类似于ETC的效应,那么在我们日常使用手机支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一掏出手机,不小心就刷了隔壁店铺的账单……

此刻正是NFC技术登场之际,其工作原理与RFID技术极为相近kaiyun全站网页版登录,区别在于NFC不仅能够实现单向识别,还能实现数据的双向传输。近场通信技术,即NFC,这一名称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该技术的核心特性。通常情况下,NFC的数据交换范围局限于20厘米以内,甚至更短。正因为近场通信(NFC)仅限于在极短的距离内进行数据传输,这一特性赋予了它固有的安全性,从而在移动支付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NFC功能关闭方法_NFC盗刷风险分析_射频识别技术生活应用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众多银行卡具备NFC技术。步入商场,若以银行卡或绑定银行卡的手机支付,你会发现商家已不再依赖传统的刷卡方式,而是通过将收银设备贴近你的银行卡或手机,直接读取信息完成交易。

此外,不少手机用户能直接通过NFC功能刷公交卡,这大大提升了出行时的便捷性。因此,依托NFC技术的移动支付并非新事物,其实早已普及。而且,众多手机用户还能利用手机的NFC功能,实现银行卡的便捷支付。

盗刷的锅,要 NFC 来背吗?

近期,确实有几则与“NFC盗刷”相关的报道,其中不乏将“手机NFC功能”直接称为“骗子提款机”的标题,但这些标题或许对NFC的功能作用有所夸大。

绝大多数关于“NFC盗刷”的新闻报道都聚焦于以下两起事件kaiyun全站app登录入口,具体内容概括如下:

李先生起初的经历是这样的,他接到了一通自称为航空公司客服的电话。按照对方的要求,他下载了一款名为“NFO-X”的软件,并遵照指示进行了一系列交易。在交易过程中,他被诈骗分子通过电话引导,利用手机的NFC功能刷了自己的银行卡,最终被骗走了9.8万元。

NFC功能关闭方法_NFC盗刷风险分析_射频识别技术生活应用

两起事件相关截图

罗女士遭遇的第二起事件中,她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谎称她已开通了一项付费服务。为了解除这项服务,罗女士遵从骗子的指引,下载了两个应用程序,并且开启了屏幕共享kaiyun.ccm,让对方能够远程操控她的手机。最后,骗子利用手机的NFC功能,从罗女士的银行卡中盗取了资金。

一旦你仔细阅读这两起事件的详细叙述,便会发现整个盗刷流程并非人们所预想的那样简单,恶势力并非直接将设备贴近手机或银行卡便能够轻易地盗取我们的资金。

NFC盗刷风险分析_射频识别技术生活应用_NFC功能关闭方法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手机虽然具备NFC功能,但这并非钱财被盗刷的根本原因。真正的问题在于,人们轻信了陌生人的言论,下载了来源不明的软件,甚至让陌生人得以操控自己的手机。

因此,与其忧虑“NFC盗刷”的风险,提升防范诈骗的意识,拒绝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才是至关重要的。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在涉及金钱交易时保持谨慎的态度是明智的。若您实在担忧触碰手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可以选择关闭NFC功能,或者关闭小额免密支付选项,这样一来,您便无需担忧资金因“碰触”而流失。以下是关闭NFC功能的操作步骤。关闭免密支付的操作步骤,您可以参考《手机支付这项功能开启存在安全隐患!详细关闭方法→》。

射频识别技术生活应用_NFC盗刷风险分析_NFC功能关闭方法

安卓/鸿蒙系统(左)下拉菜单点一下 NFC 图标

苹果手机,可在设置→通用→NFC 里找到开关

“碰一下”会导致你的钱被盗刷吗?

近期,众多实体店面纷纷引入了配备“碰一下”支付技术的装置。此类装置无需扫描二维码或展示支付码,只需解锁手机并将其置于感应区,即可轻松完成交易,无疑大大提升了便捷性。然而,有人通过视频揭露,使用“碰一下”支付功能后,其银行卡被盗刷了500元。对此,支付宝安全中心已于1月23日通过微博平台进行了澄清,指出该视频系虚假摆拍。该博主因摆拍散布谣言,已发布道歉声明进行说明,同时还将面临法律的严厉制裁。

实际上,首先,申请这类“碰一下”收款设备需要商家进行身份验证,并非任何人都能轻易申请。其次,一旦认证商家获得设备,若他们四处使用该设备刷他人手机,这种做法极易被发现。

即便有人设法获得了该手持款设备,"碰一下"功能仍需在手机解锁之后才能激活,因此不会发生手机虽在口袋中却遭他人盗取钱财的情形。同时,在手机解锁的状态下,还需实现字面上的"零距离接触",若遇到陌生人手持物品直接触碰手机,这种情况显得尤为可疑。

总结而言,目前线下手机支付的安全技术已经相当完善,我们得以尽情享受这一便捷服务。特别要留意的是,绝对不能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不要在手机上安装来源不明的应用程序,也不要让别人远程操控你的手机;同时,对于那些对手机安全使用和支付安全不太熟悉的亲朋好友,我们应该提醒他们不要轻易相信骗子,并且关闭那些可能给骗子留下可乘之机的功能。

策划制作

作者丨科学边角料 科普作者

审核丨梁忠伟 广州大学机电学院 副院长

策划丨丁崝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