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常见病害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方法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3

西瓜常遭受的疾病包括:枯萎症、炭疽症、蔓枯症以及病毒感染,这些病症对西瓜的产量与品质造成了极大影响。以下是对这些病害的发生情况、危害程度以及防治措施的具体介绍:

一、枯萎病

幼苗一旦受害,便无法正常出土,导致腐烂,或者虽出土但子叶枯萎,真叶变黄,茎部变褐后突然倒伏。成年植株一旦发病,生长速度会明显减慢,底部叶片开始变黄,并逐渐向上蔓延。新发病例在中午气温上升时,底部叶片会出现类似缺水的萎蔫现象,傍晚时分逐渐恢复,但次日中午又会再次出现萎蔫,且症状逐渐向上部叶片扩散。这种状况反复出现,几天后整株植物便会枯死。有些植物在遭受病害后,仅部分枝蔓枯死,而其他枝蔓却保持健康。患病的枝蔓底部皮肤变得粗糙并纵向开裂,维管束颜色由黄褐变为深褐,在潮湿环境下,病患部位还会出现粉红色的胶状物质和霉斑。

病菌源自土壤中的残留病体,通常能在土壤中持续5至10年,通过根系伤口或根冠部位侵入植株。在苗期,当气温介于16至18℃时,以及生长期内温度在24至33℃之间,更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特别是在开花结果期,若遭遇高温多湿的气候,病害往往较为严重。特别是经历长时间干旱后突降暴雨,或是长时间降雨后突然干旱,这种病害更容易大规模爆发。此外,使用未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料、田间低洼地带积水、土壤过于粘重、灌溉过量、频繁进行重茬连作、过量施用氮肥等因素,均能促进病害的发生。

选择抗病品种,例如郑杂七号、西农8号、丰抗8号、华蜜8号、华蜜无籽三号等。采用药剂浸种的方法,使用百菌清、多菌灵、奈乙酸等药剂对种子进行处理。实施农业防治措施,鉴于该病菌能在土壤中存续多年,需与非瓜类作物轮作,通常旱地轮作6至8年,水田轮作3至5年。采用高畦和地膜栽培技术,西瓜定植后,要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以促进根系的发展。雨后要迅速清理沟渠,排出田间积水,以减少土壤湿度。同时,应施用已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并严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量,同时适量增加磷、钾肥和微量元素的施用量。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预防措施应放在首位。在药剂选择上,西瓜重茬剂和40%瓜枯宁的效果较为显著。在西瓜种植完成后,需在浇灌定根水的同时,取西瓜重茬剂50克,兑入30至40千克的水中,随后按照每株0.2千克的比例,将药液灌入根部,或者取下喷雾器的喷头,直接对准植株的茎叶以及茎基部进行喷洒。病株底部叶片出现两片枯萎现象时,需取40%浓度的瓜枯宁50克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兑水30至40千克,每株用药液0.5千克进行灌根处理。在灌根之前,应先在病株茎基部挖一个碗口大小的坑,接着将药液倒入坑中。为了促进病株的恢复,暂时不进行覆土,让阳光直射病株基部。待病株完全恢复后,再进行覆土。此后,每隔7至10天需再次浇水。

二、病毒病

西瓜病毒病是由花叶病毒引起的,感染后植株会表现出典型的系统花叶症状。最初,根部叶片会出现黄绿相间的花斑,而顶部叶片则呈现淡绿与绿色相间的花叶。病叶会逐渐变小,形成小叶,或者出现皱缩和畸形的状况。对于病情较轻的植株,虽然还能结瓜,但瓜果较小。病情严重时,植株结瓜数量减少甚至不结瓜,整体植株萎缩,茎部变短,新生的茎蔓细弱扭曲。此外,花器发育不良,使得坐瓜变得困难。

西瓜病毒病的发作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它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害,通常在气温高、干旱且光照强烈的条件下,通过媒介蚜虫以及汁液接触进行传播。在土壤贫瘠、植株缺乏肥料、管理粗放、生长势弱且缺水的地块,这种病害更容易发生。病毒病主要在夏季出现,尤其是在春西瓜生长的中后期。在露天种植的西瓜中,发病情况比地膜覆盖的西瓜严重,而地膜覆盖的西瓜发病情况又比大棚种植的西瓜严重。

防治措施包括:首先,从无病瓜中选取种子,然后使用10%的磷酸三钠溶液浸泡种子十分钟,或者对种子进行干热处理,具体为在70摄氏度的恒温条件下处理72小时。此外,实行集中育苗或在田间铺设银灰色薄膜以避蚜虫。在干旱天气中,要适时进行灌溉。在西瓜生长膨大期间,喷洒1000毫克/千克的抗旱剂一号,大约每亩使用50千克药液,这样既能促进西瓜的膨大,又能提升糖分含量,有效控制水分的消耗,同时增强植株的抗旱和抗病能力。在西瓜种植区域外围四百米范围内,不宜种植其他瓜类植物。田间管理中,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治蚜虫,可以使用20%菊马乳油稀释至2000倍液或10%吡虫啉稀释至2000倍液。发病初期,应开始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稀释至500倍液或1.5%植病灵稀释至800倍液,每隔大约十天后进行一次防治,连续喷洒2至3次。如果在喷洒过程中加入多得、绿源999等复合型微肥,防治效果将更为显著。

三、炭疽病

幼苗期茎部会出现卷曲现象,颜色转变成黑褐色,且容易导致植株突然倒伏。初期,病斑呈现为微小的黄色水渍状,随后病斑逐渐蔓延并变为黑色,病部干燥后容易裂开和穿孔,最终导致叶片枯萎直至死亡。果实茎部一旦染病,其上的幼果会呈现深色,并逐渐萎缩直至死亡;而对于已经成熟的果实,一旦感染,病患部位最初呈现水渍状环形,随后转变为黑色且凹陷的病斑,其上还会生长出排列成环状的黑色小颗粒。在潮湿环境下,病患部位会被粉红色粘稠状的分生孢子团所覆盖,而凹陷部分常常会裂开,从而引发二次感染,最终导致果核腐烂。

病原菌为毛盘孢,一种真菌。这些病菌能够在受害的组织、土壤或种子上度过冬季,次年借助风雨进行传播。湿度较高是导致此病爆发的主要条件。当温度适宜且空气湿度在85-95%之间时,病菌的潜伏期仅为3天。若相对湿度低于55%,则此病不易发生。温度在10-30℃的范围内均有可能引发疾病,其中20-25℃是最适宜的温度。湿度越高,病情越严重。

采用抗病品种,或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具体操作为:将种子浸泡在55℃的温水中15分钟,随后进行冷却,或者使用4%的福尔马林溶液稀释200倍后浸泡30分钟,之后进行清洗和催芽。同时,实施健身栽培,合理密植,及时进行整枝修剪,确保通风和透光;适量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注意雨后排水防涝工作,并迅速清除病株和病叶,同时将果实垫高,使用草把进行支撑。在发病季节提前3至5天进行喷药预防,可以选择使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者70%的甲基托布津粉剂,稀释至1000至1500倍液进行喷洒,每7至10天进行一次喷施,总共需要连续喷施3至4次。

四、蔓枯病

蔓枯病在西瓜生长的各个阶段,其地上部分都可能受到感染。对于幼苗的子叶而言,初期表现为水渍状的小点,随后逐渐演变成褐色的小圆斑,类似疮痂。随着病情的加剧,这些病斑会逐渐扩大并相互融合,最终导致子叶干枯死亡。至于幼苗的茎部,起初也是出现水渍状的小斑,但很快就会向上下两端迅速蔓延。一旦病斑环绕整个茎部一周,由于养分输送被阻断,幼苗便会枯萎并死亡。叶片遭受损害后,最初会显现出褐色的水渍小斑,随后这些斑迹逐渐蔓延,形成不规则的黑色或褐色大块。在晴朗且干燥的天气里,这些病斑上会出现明显的环形纹理;而在高湿度环境下,这些纹理则不那么明显。病情严重时,病斑可能蔓延至整片叶子,导致叶子变黑并枯萎。蔓茎受到侵害通常发生在靠近基部的分枝和节部,起初表现为短条形的褐色凹陷斑迹,随着病情发展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这些斑迹会扩散并环绕整个茎部,病部出现流胶和干缩现象,进而引发上方瓜蔓的枯萎。

蔓枯病的病原菌主要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或者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形式存在于种子上。到了次年春季,西瓜开始发芽时,若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就会引发初次感染。随后,在病部会形成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和风力等途径传播,从而进行多次重复感染,使得田间病害范围不断扩展。而在无病区域,病害的传播主要依赖于携带病菌的种子。病菌不仅能在种子表面生存,还能够在种子内部潜伏,其存活时间可达大约两年。此病的爆发和扩散与温度和湿度的关系极为紧密。病菌在5至35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都能生长,其中20至30摄氏度较为适宜,尤其是24至28摄氏度最为理想;在5月上旬或中旬,西瓜正处于伸蔓期,若遭遇多雨、雨量充沛、湿度高的天气,蔓枯病不仅会迅速发病,而且会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害。西瓜蔓枯病的严重程度,与连年种植有紧密的联系。研究发现,连续多年种植西瓜的土地,由于土壤中病菌的增多,往往会加剧病害的发生。此外,过量施用或过度施用氮肥,会导致西瓜茎蔓过度生长,减弱其抗病能力,进而加剧病害的严重程度和危害。

防治措施包括:首先kaiyun全站app登录入口,选择具有抗病能力的品种;其次,实施深沟高畦的栽培方式,以防止土壤过湿和涝害。适宜在排水条件优越、地势较高的田地种植。此外,在瓜类种植区,应采用高垅种植以降低湿度。大雨过后,必须及时清理田沟,确保边沟深度超过墒沟,田外沟深于田内沟,以便明水迅速排出,暗水有效过滤。通过确保畦面不积水,营造不利于病害发展的环境,从而显著提高对该病的防治效果。最后,采用药剂进行防治。药剂防治需尽早实施,确保用药及时。一旦田间出现病发区域,需迅速进行喷洒。针对蔓枯病的有效治疗药剂包括:以1500倍液配制的50%速克灵;以1500倍液配制的50%扑海因;以及以3000倍液配制的80%"402"。在育苗移栽过程中,使用10%双效灵水剂以400倍液的形式浇灌于定植穴中,每个穴需浇入稀释后的药液500克。这样不仅能有效防治蔓枯病,还能同时治疗枯萎病。

花卉种植管理技术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