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流量改变童年
未成年人对网络的参与度不断上升,导致众多孩童以“网红”或“视频制作人”的形象频繁映入公众眼帘。他们在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络以及直播室中频繁活动,一边享受着“点赞数过万”的喜悦,一边却不知不觉地承受着日益沉重的“流量”压力。面对这一复杂的网络环境,我们该如何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呢?
谁在塑造孩子们的网络世界
“老六”“鸡你太美”“YYDS”等网络流行语在中小学校园中频繁出现。据半月谈记者的调查,未成年人不仅是互联网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kaiyun.ccm,还以创作者的角色活跃在“网络舞台”上。到2023年底,我国未成年网民的数量已达到1.96亿,互联网的普及率更是高达97.3%。《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在未成年网民中,超过三成用户倾向于在网上分享笔记、短视频,或是使用网络流行语和表情符号。此外,大约一成的未成年人热衷于玩互联网小游戏,并模仿网络恶搞视频。
短视频、社交平台以及弹幕网站,构成了未成年人主要的网络活动场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在2024年新增的742万网民中,10至19岁的青少年占据了相当比例,接近一半。在他们首次接触的互联网应用中,短视频类应用占据了37.3%的份额。部分短视频平台呈现出明显的“青少年化”倾向,其信息传播方式对青少年的审美偏好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0后、00后父母育儿观念的更新,以及网红经济的风靡,导致一些团队和家长将未成年人打造成“流量人设”,通过编排“擦边”剧本、开设带货账号,以唱歌、变装、演绎网络梗等方式,试图将流量转化为经济利益。例如,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小学生拍跳舞的视频#这一话题吸引了153.9万人的参与,播放量更是达到了11.4亿次。在作品之中,那些年龄较小的女生若身着“辣妹装”或“熟女装”,往往能更迅速地吸引关注和获得点赞。
未成年人制作短视频时,常就社会焦点、恋爱观念、成功理论等议题表达个人看法,然而其中不乏偏激内容。比如,一名高中生(化名“睡觉困难”)上传的赞同早恋的短视频吸引了数万次点赞,而一名小学生(化名“小孩哥”)发布的“努力工作不能使人致富”的观点视频,甚至被部分媒体所引用和传播。
在观看学习类短视频时,我们也应保持警惕。据半月谈记者在某平台上观察,诸如“一学期逆袭成为小学霸”、“五年级便登顶年级之巅”等容易激发家长和学生焦虑情绪的内容,占据了屏幕的大部分空间。
点赞之下的隐形代价
吾铭(化名)这位初一学生,已经在短视频平台上活跃了两年。他的课余时光几乎都投入到了视频的拍摄、剪辑以及内容的运营上。每当他的作品上线,他便会守在手机旁,不断地刷新着播放量和评论数,心中既有期待,又不免焦虑。他时常凝视着那些几十个赞,仿佛那是他唯一的鼓励。他感受到时间如同被一只无情的手夺走,而他的时间似乎也在这样的凝视中流逝。
教育界专家指出,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无法割舍的存在。青少年群体具备敏锐的感知力、浓厚的探索欲和丰富的创造力,正确利用网络对他们来说具有正面的影响。但鉴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若他们长期承受巨大压力,便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山东女子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王姝琼指出,若创作内容的数据质量不高,或是遭遇网络暴力的侵扰,青少年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往往会受到重创,进而可能导致他们出现社交上的退缩以及自我否定的不良行为。
一些作品的价值观让人感到不安。在众多短视频平台中,带有“神童”、“学霸”、“小仙女”等标签的视频屡见不鲜。7岁小女孩轻松解决数学难题、小孩30秒浏览完200页书籍、3岁小女孩因高颜值走红网络……屏幕上充斥着“别人家的孩子”,这不仅让家长们感到焦虑,还将未成年人推向了恶性竞争的漩涡。
在网红经济的吸引下,部分家长甚至主动与“拍娃”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子女送入“网红培养之路”,把年幼的他们当作“流量象征”。山东日照新营小学副校长葛娜指出,让未成年创作者依照商业规则来经营自我,很容易导致他们心绪不宁、急于求成,同时还会让他们对成功产生片面的理解,这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王姝琼指出,同龄人的社交圈子对未成年群体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部分未成年网红可能会使更多的同龄人误入歧途,助长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她比喻道,未成年人如同嫩芽,预防其长歪远比事后纠正更为有效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因此应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合力守护孩子们的“清朗”空间
针对青少年上网行为,相关部门不断强化管理和整治措施。自今年起,网络信息管理部门依据日常监管和公众举报信息,持续清除以青少年形象为噱头的违规及不良内容,并对违规账号进行多轮严格处理。尽管如此,仍有部分“边缘”行为尚未根除。为应对此问题,相关部门、网络服务平台、家庭以及学校需携手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空间。
在法律层面上,需明确规定注册账号、进行网络直播、参与商业收益等活动的最小年龄限制以及相应的行为准则。此外,还需加强家长在子女网络活动中的法律责任,并清晰界定其监护职责。
未成年人在制作短视频的过程中,背后往往有培训机构、网红孵化机构等推波助澜的力量。山东日照新媒体协会副会长丁世海指出,这些行为的正当性以及是否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都应得到明确界定,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措施。
各大平台普遍设置了“未成年人模式”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并且定期对不良账号和信息进行清理。对于身份认证的缺陷和内容过滤的不完善等问题,平台需要在算法、页面设计以及内容审核机制等方面持续进行优化升级,以便准确识别未成年创作者及其作品,从而有效阻止不良内容的传播。南婷,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网络传播研究所的副所长,她指出,低俗信息对青少年用户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平台在内容审查和规范管理领域需要加大资源投入。
青少年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偏离正轨。葛娜指出,通过开设家庭教育、网络安全等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家长的网络素养和监护能力;同时,她也倡导中小学校开设此类课程,以便孩子们能够了解网络世界的丰富性,增强自身的防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