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各种版本的万圣节传统和起源
万圣节有特色的游戏,比如不给糖就捣蛋,还有制作南瓜灯和穿戴古怪服饰,这些都是这个节日的标志性习俗。但这些习俗背后,其实隐藏着好几个不同的来源版本。至于糖苹果和玉米糖这些节日期间常见的食品,它们又是如何成为传统美食的,背后的故事也相当有趣。另外,万圣节装饰中常用的黑色和橙色,它们各自代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与其只停留在化装舞会和南瓜灯的层面,不如进一步了解万圣节更多的趣味知识。

摄影作品出自妮可·埃德尔布罗克之手,发布于Unsplash平台
制作万圣节提灯需要雕刻图案
雕刻万圣节南瓜灯
南瓜灯源自爱尔兰,最初是用芜菁而非南瓜制作,据传其灵感源自一个叫 stingy jack 的男人,此人多次设法制住恶魔,并要求恶魔承诺他死后永不堕入地狱作为交换条件恶魔答应了,然而 stingy jack 死后却得知天堂也不愿接纳他的灵魂,最终被判处永恒地游荡在人间,恶魔给他一块燃烧的炭放在挖空的芜菁里为他照亮前路,渐渐地当地居民开始在自家瓜果上雕刻恐怖的面孔以驱赶邪灵
南瓜灯源自爱尔兰,最初是用萝卜制作的,并非南瓜。有个外号叫“吝啬鬼杰克”的家伙多次捕获了魔鬼,并迫使魔鬼承诺永不让其下地狱,才将其释放。后来,杰克去世后,连天堂也不肯接纳他的灵魂,于是他只能化作孤魂,永远在世间徘徊。魔鬼为了补偿,给了杰克一个装满燃烧煤炭的雕刻萝卜,作为他夜间行走的照明工具。时间久了,当地居民也学着在南瓜上刻画可怕的面孔,借此吓跑邪祟。
2. SEEING GHOSTS
幽灵出没
凯尔特人认为,在萨温节期间,这个节日标志着收获季结束、冬季开始的年份转折点,鬼魂会在地上游荡。后来,基督教传教士在11月2日引入了万灵节,这进一步延续了每年相近时间点生者与死者相互交融的观念。
凯尔特人觉得,在萨温节那会儿,亡魂就在尘世游荡,萨温节意味着新一年的启程,依照古凯尔特人的观念,新的一年是从十一月份第一日算起的,也代表着收成季向寒冬的更迭,后来,基督教的传教士在十一月第二日确立了万灵节,声称那时活着的人和过世的人会在此刻相会

此照片由康纳贝克创作,发布于无版权图库
3. WEARING SCARY COSTUMES
穿吓人的衣服
所有鬼魂在萨温节时在地球上游荡,凯尔特人必须想出巧妙的办法来躲避邪灵的侵扰,为了迷惑鬼魂,人们会穿上伪装,让对方误以为他们是鬼魂,从而独自离开
萨温节期间,据说有众多恐怖的鬼魂在世间出没,凯尔特人需要设法巧妙躲避它们。为了不被这些恶灵发现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人们会伪装成鬼魂的模样,这样恶灵就会误以为对方是同伴而离去。
fake out: 以欺骗手法制胜
祭拜神灵时,孩子们挨家挨户地索要糖果,遵循着古老的习俗
非基督教版本的“不给糖就捣蛋”
关于万圣节讨糖活动的起源存在诸多讨论,有观点认为,凯尔特人在萨温节时会摆放食物,以此安抚当晚在世间游荡的亡魂与幽灵。后来,人们开始扮演这些超自然存在,用类似的食物饮品作为交换。
对于“不给糖果就捣蛋”习俗的起源存在诸多不同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凯尔特民族在萨温节时会准备食物,以此平息那些在当晚游荡人间的逝者与精怪,后来大家便开始伪装成逝者的模样,以此换取食物和饮品。

此图片由Haley Phelps在Unsplash上拍摄
过万圣节时,苏格兰人特有的庆祝方式是挨家挨户讨要糖果,他们遵循独特的习俗进行,这种活动在当地非常盛行。
苏格兰版本的“不给糖就捣蛋”
有别的学者认为,糖果盛宴源于苏格兰的假面舞会习俗,这种习俗是圣灵节讨要的世俗化版本。中世纪时,讨要者通常是儿童和贫困的成年人,他们会前往当地人家中,收集食物或金钱,以此换取为亡灵祈祷的回报。假面舞会的参与者放弃了祈祷,转而进行非宗教性质的活动,例如讲笑话、唱歌或其他“把戏”。
另有部分研究者推测这一习俗源自苏格兰的扮鬼传统——人们打扮成凡间的鬼魂模样,在中世纪,孩子们和贫困的成年人常装扮成鬼怪,挨家挨户向邻居讨要食物或钱财,条件是在诸圣节为逝者祈福,后来扮鬼者不再以祈祷作为交换,而是用说笑、唱歌等非宗教性的小把戏来回应
过万圣节时,孩子们挨家挨户地讨要糖果,这是美国人特有的庆祝方式
美国版本的“不给糖就捣蛋”
有说法称,我们如今万圣节讨糖的习俗源自德国裔美国人社区的一种传统活动叫作belsnickling,孩子们会穿上戏服挨家挨户拜访,让屋内的大人猜猜谁装扮成了什么模样,猜不出来就要给装扮者食物或其他好东西作为奖赏。
有资料称,当代的“不给糖果就捣乱”习俗源自德裔美国人群体中一项名为“贝斯尼克”的古老风俗。参与活动的孩子们会穿上奇装异服,挨家挨户地访问他人,试图让对方猜出自己扮演的角色。按照某个版本的规矩,若无人认出装扮者,该小孩便有权索取食品或获得其他赏赐。

摄影作品出自Yannick Menard,在Unsplash平台上发布
遭遇黑猫时会感到不安,这种反应源于一种迷信观念,很多人相信黑猫会带来厄运,因此当它们出现时,人们会心生警惕,害怕可能发生的倒霉事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这种恐惧情绪会让人对黑猫产生负面联想,甚至刻意避开它们,尽管这种想法缺乏科学依据,但文化影响使得这种担忧普遍存在,黑猫的形象也因此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不祥的黑猫
黑猫与诡异氛围的关联,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这些深色猫咪被视为恶魔的象征,这种看法对猫科动物的名声造成了负面影响,因为在几个世纪后,被指控为女巫的人常常被发现有猫作为伴侣,尤其是黑色品种,人们开始相信这些猫是女巫的“魔物”,即协助她们施展黑暗魔法的动物,从此两者之间建立了联系。
黑猫与幽灵的渊源能够上溯至中世纪,彼时黑色的小猫常被视为魔鬼的化身。即便历经数个世纪,黑猫的声名依旧不佳,因为那些被指认为女巫的人,往往都有猫相伴,尤其是黑猫。人们逐渐认定猫是女巫的得力助手,能够协助她们施展黑暗法术。从此以后,两者便常常被联系在一起。

作品由Gabi Miranda创作于Unsplash平台
8. BOBBING FOR APPLES
咬苹果游戏
这个游戏源自古罗马一项求爱仪式,该仪式是纪念农业与丰饶女神普莫娜的节日活动的一部分。存在多种变体,但核心内容是年轻人可以通过游戏来预知未来的感情走向。当罗马征服不列颠群岛后,普莫娜节与同期举行的类似萨温节——万圣节的前身——逐渐融合在一起。
咬苹果习俗的源头是一个求爱仪式,它属于罗马节日,旨在纪念农耕与丰产女神波莫娜。这个习俗存在多种玩法,核心是让年轻男女通过游戏来预知彼此未来的感情走向。当罗马人攻占不列颠时,波莫娜节与几乎同期的萨温节(即万圣节的前身)逐渐合流。
precursor
priˈkɜːrsər
: n. 前兆
运用黑色与橙色进行装饰
用黑色和橙色作为装饰主色调
传统万圣节的色彩,其历史渊源亦可追溯至凯尔特人的萨温节,黑色象征夏季的终结,橙色则象征着秋季的丰收。
这两种广为人知的万圣节色调,其历史根源可上溯至凯尔特人的萨温节庆典。其中,黑色寓意着夏日生命的终结,而橙色则代表着秋季的丰硕成果。

此图源自Paige Cody,发布于Unsplash平台
10. PLAYING PRANKS
玩恶作剧
这个在各地有所不同习俗的前万圣节传统,也被称作“恶魔之夜”,其起源因人而异,说法不一。有的资料称恶作剧最初是五月节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但万圣节,以及后来的追思节,似乎都包含了友好的捣乱行为。当苏格兰和爱尔兰移民来到美国时,他们将庆祝捣乱之夜作为万圣节的一部分带了过来,这对以糖果为燃料的恶作剧爱好者来说非常合适。
万圣节前夜的戏谑习俗,人们又称其为“鬼怪之夜”,具体形式因地域而不同。对于这个习俗的由来,人们持有多种说法。部分说法指出,这种玩笑最初是劳动节庆典中的一个环节。不过,萨温节以及随后的万圣节,似乎本身就包含了友好的捉弄行为。苏格兰与爱尔兰人迁入美国,同时将万圣节前夜举办“捣蛋活动”的风俗也带了过来,这对喜爱甜食又喜欢恶作剧的人而言,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点燃蜡烛,升起篝火
点燃蜡烛和篝火
如今,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蜡烛,而非高耸的传统篝火,但在万圣节早期历史上,明火对于引导寻求来世之魂的人们照亮道路至关重要。
现在,在万圣节的各种庆祝活动里,人们倾向于点起蜡烛,而不是烧起高大的传统篝火。不过,在万圣节早期的时候,火光对于指引那些追寻来世归宿的灵魂是必不可少的。

摄影作品出自德里克布鲁克斯,在Unsplash平台发布
12. EATING CANDY APPLES
吃糖苹果
人们用糖浆包裹水果来保存食物已有数百年历史,这种做法由来已久。罗马人庆祝 Pomona 节日kaiyun全站网页版登录,这位常与苹果联系在一起的神祇,使得苹果成为丰收庆典中的常见水果。然而,关于在万圣节分发糖苹果的最早记载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才出现。
水果在漫长的岁月里常被浸入糖浆中加以保存,苹果因与罗马波莫纳节相关联而常被视为波莫纳女神的象征,由此在收获节庆上也能见到它的身影,不过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人们才开始提及万圣节时会互赠糖渍苹果。
13. SPOTTING BATS
蝙蝠
蝙蝠可能在最原始的万圣节庆祝活动中实际出现,而不仅仅是象征性地存在。凯尔特人在萨温节时会点燃巨大的篝火,这些篝火会吸引很多昆虫。昆虫反过来又吸引了蝙蝠,蝙蝠很快便与这个节日产生了联系。中世纪民间传说进一步强化了蝙蝠的诡异意味,围绕蝙蝠是死亡预兆这一观念构建了许多迷信。
蝙蝠极有可能参与过最早的万圣节庆典,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实际依据支撑的。在萨温节期间,凯尔特人点起篝火用以诱捕飞虫,这些飞虫随后又吸引了蝙蝠,使得蝙蝠与萨温节迅速产生关联。到了中世纪,民间故事进一步强化了蝙蝠的诡异形象,围绕其产生了诸多关于死亡预兆的迷信观念。
harbinger
ˈhɑːrbɪndʒər
: n. 先驱;前兆;预告者
14. GORGING ON CANDY
吃糖果
挨家挨户分发小礼物,一直是万圣节庆祝活动中的一个传统环节。但在二十世纪中期之前,孩子们收到的“奖励”未必都是糖果。玩具、硬币、水果和坚果,这些物品同样普遍被派发。五十年代时,不给糖就捣蛋活动日益流行,促使糖果制造商推广小包装的独立糖果。人们出于方便接受了这种做法,不过糖果完全取代其他所有款待品,是在七十年代家长们开始担心任何未包装的物品之后才发生的。
挨家挨户地“要糖果”曾是万圣节庆祝活动的一项传统习俗。但在20世纪中期以前,孩子们获得的“赏赐”未必是糖果,有时也会收到玩具、货币、水果或坚果。到了20世纪50年代,“不给糖就捣乱”活动逐渐流行起来,这促使糖果制造商开始生产独立包装的小块糖果。人们购买这种小包装糖果主要是为了方便。然而,直到七十年代中期,家长们才开始担忧没有包装的食品存在健康风险,此后糖果便逐渐成为招待场合中的主要食品。

照片由戴恩迪恩拍摄于无版权图库
15. MUNCHING ON CANDY CORN
玉米糖
有传说称,费城旺德利糖果公司的一名糖果师傅在1880年代发明了这种创新的糖果,它由三种颜色组成。这种糖果直到1898年才被另一家公司推广给大众,从而变得流行起来。当时,这种糖果被称为“鸡食”,包装盒上印有标语“值得欢叫的东西”。最初,由于玉米与收获季的关联,这种糖果只是秋季限定的产品。直到1950年代,美国“不给糖就捣蛋”活动变得普遍,这种糖果才专门用于万圣节。
传说费城文德利糖果公司某位甜品师在1880年代创造了具有突破性的三色糖果,然而这种糖果直到1898年才被另一家公司推广给大众并广受欢迎,当时这种糖果被称为“家禽食物”,以盒装形式出售,其宣传语为“值得雀跃的物品”,起初这种糖果仅限于秋季销售,因为玉米与丰收时节紧密相关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了名为“不给糖就捣蛋”的节日活动,此后玉米糖便被当作万圣节的代表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