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的风险有多大?(图)
纳米科技的危害程度如何?(图) 2005年8月18日 08时51分39秒 浏览量6294 上世纪90年代起,纳米制品开始逐渐融入大众生活之中。一段时间内,纳米被视为科技创新的象征。不少并非真正应用了纳米科技的商品也打上纳米标签,让商家获取高额利润。
大众对纳米科技寄予厚望,这项创新科技能够应用于电子产业、航空航天领域、机械制造行业、美容化妆以及纺织产业。传闻应用纳米科技研制的药品,有望治愈癌症、帕金森等重大疾病。
当前纳米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尚不宽广,它的经济价值却十分巨大。依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测算,2015年全球纳米产品市场的总额度有望达到1万亿美元。德国计划在未来四年期间,特意向重点科研方向注入2亿欧元资金,纳米技术将获得重点关注。
利用显微雕刻技术制作的图案
科学家用扫描电镜处理纳米颗粒
现阶段,纳米颗粒的应用领域遍及各类产品和工艺,凭借其特性能够生产出性能更优的计算机芯片、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以及作用更强的药物,然而纳米技术的普及也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人开始担忧纳米颗粒可能对人体健康及自然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德国环境医学家根德奥布德斯特在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进行的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纳米能够进入动物的大脑组织,该研究由他独立完成。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试验鼠在六个小时内吸入了尺寸为三十六纳米的碳颗粒,随后在试验鼠的肺部以及大脑中检测到了这些碳颗粒的存在。据此,研究人员推测,这些碳颗粒可能是动物通过鼻腔吸入,再经由嗅觉神经直接传递至大脑的。另有研究显示,纳米微粒不仅会进入鱼类中枢神经,还会危害其其他内部构造。研究人员将鲑鱼置于含500纳米微粒每立方米的溶液里,两天后,这些鱼因脂质代谢问题导致脑部严重受损,而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在三个月内几乎减半,至于纳米微粒在人类体内的传播途径是否类似,现阶段尚无定论。
纳米颗粒除了借助肺进行呼吸外,还能经由皮肤进入人体,例如防晒产品里的氧化钛就是如此,这种纳米颗粒据生产厂商介绍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仅能穿透体表皮肤,无法深入细胞内部,另外,也可以通过摄入含有纳米颗粒的食物,比如掺有石英颗粒的番茄酱等,这类食品添加石英颗粒是为了提升其物理性质,使其更加顺滑易流。因此,研究者们有所顾虑,那些微粒若进入生物圈,或许会对植物以及动物造成干扰。
纳米技术具备一定的好处,同时它也暗藏风险,到现在大家几乎没针对它的危害开展过深入探讨。实际上,纳米级别的微粒在空气中本就常见,例如病毒和部分细菌,另外还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燃烧后生成的细小尘埃,当人吸入了这些尘埃,就有可能诱发癌症和心脏血管方面的毛病。大家期待,其他那些纳米颗粒不要变成大气中的漂浮物,因为那些细微物质的性质难以预测,一旦它们在大气中成为漂浮物,就很难进行精确的预测。
当前,社会对纳米科技认知程度不高,即便是科研人员开yun体育app官网网页登录入口,对其掌握也仅限于浅尝辄止。德国卡尔斯鲁研究中心的环境毒理专家克吕格指出,纳米粒子的毒性不仅取决于其尺寸大小kaiyun全站app登录入口,还与其表面化学构成密切相关。只要化学成分相同,微小的纳米颗粒相较于普通颗粒,其危害性会显著增强。这是由于纳米颗粒拥有更广阔的表面积,能够参与更多次的化学反应,从而引发更强烈的毒性效应。
职业安全领域的学者们期待,关于纳米材料的界定能更加清晰,所谓“只要危险因素还在控制之中,它就不会引发问题。”至于纳米科技对工作场所的具体影响,目前尚无定论,仅有的案例都是涉及直接接触纳米粉末的人员。因此,环境维护人士主张彻底停止所有纳米技术的实践;而企业界则盼望迅速推进科研工作,以便尽早抢占市场。
联邦环境署正在汇集关于纳米颗粒各类危害及其引发各种不良影响的资料,目的是探究风险背后潜藏的机遇。联邦教研部近期将启动“纳米应用对人类健康影响研究计划”,评估委员会正在开展评审,分析纳米技术应朝哪个方向发展才能重塑其社会形象。(科技日报驻德国记者 倪永华)
相关新闻:
粉体大数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