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玉兔”爱卖萌 科普也别板着脸
原本被视为极具水准的科研实践,月球探测对寻常民众或许关联不大,然而玉兔号官方账号的兴盛,却将这一创新尝试转变为一场反响热烈的参与式知识普及。
“你好,有其他人吗?”昨天上午,这样一句看似平常的问话在微博上激起了网民的热烈反响,到昨晚8点,这条微博获得的点赞数已经超过6万kaiyun全站app登录入口,转发的次数也超过了9万——毕竟这是“@月球车玉兔”在停声19天之后的第一次更新。早在它奔赴月球之前,玉兔号月球车的官方微博就已经是平台上的知名账号了。
官方微博已属常见现象,然而诸如“月球车玉兔”这般既风趣可爱,又能在诙谐互动中传播科学常识的官方账号,却十分罕见。原本作为庄重科学探索的登月行动,对寻常民众或许关联不大,但玉兔微博的兴盛,却将这一探索实践转化为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科普活动,这种情形以往未曾出现。
玉兔微博卖萌的看家本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传播方式出现了变化,比如微博把月球车当作人来写,用第一人称拉近了和网友的距离,还把嫦娥三号叫做“三姐”,把地面工作人员称为“师父”,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在网上变得栩栩如生,通过大量使用网络热词和网友交流,不知不觉中建立了更深的感情。在月球车发生问题时,关于“哎呀……我出毛病了”的社交网络帖子下方,众多网友发表的鼓励性留言数量惊人。可以说,正是因为交流方式的调整,使得玉兔能与网友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第二点,玉兔并非仅仅展现可爱形象,在知识传播方面同样表现出色。借助“登月日志”等载体,玉兔的微博平台普及了航天器演进历程、地球与月球相位变化以及月面环境特征等内容,网友们反响热烈。倘若采用类似教材的刻板说教方式,还能吸引成千上万次的分享和互动吗?
玉兔号广受关注之际,我们必须探究:其成功能否借鉴?此前,“神舟十号”宇航员举办了一堂反响热烈的“太空授课”,借助实验演示了无重力状态下的若干物理原理,全国八万余所中学,总计六千余万名师生借助电视转播同步参与。此类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在我国仍属罕见。当今不少科学普及场馆更像是行政单位的工作汇报开元棋官方正版下载,体量不大、设施陈旧、参与性不强。在表达方式上,也显得有些过时,面对以年轻人为主的参观群体时,自然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现在,科学技术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国家的进步紧密相连,这些年很多引人关注的事情,其根源都与科学道理有关,比如某些传染病广泛传播、食品成分的顾虑、放射性物质引发的囤盐现象、基因改造的作物等,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非常关键。但是,令人失望的是,依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数据,2010年时我国拥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民众占比仅达到3.27%这个数字,这个比例仅和日本、加拿大、美国这些国家在二十世纪末期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大致相同。科技创造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关键要素,科学知识的传播普及已经远远落后于他人二十年的时间,想要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领先地位,着实非常困难。
提升大众科学认知水平,普及科学知识是基础,需要不断更新发展。首先,国家要不断增加对科学传播的财政支持开yun体育app官网网页登录入口,在科技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不仅注重规模,更要评估成效。其次,科学普及的方法应当借鉴成功经验,采用民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形式传播科学内容。再者,科学传播人才的培养、科学教育课程的安排,都应当建立规范化的运作机制。
抬头观看夜空,那距离我们极远的太空探索工具,也能通过非常贴近生活的手法远程展现可爱模样,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开展科学知识传播,更需要采取谦逊态度、认真做事,只有变得平易近人、注重实际,才能吸引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