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

频道:生活应用 日期: 浏览:13

论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

多年的戏剧表演教学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运用戏剧艺术培养学生,对塑造其整体艺术思维非常关键,教师若想提升教学成效,就必须重新审视并探究艺术思维的具体表现。

一、形象性

论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

艺术思维与社会科学存在显著差异,关键在于它借助具体形象来呈现社会现实,形象性构成了艺术思维的核心特质。

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对此见解深刻。他讲过:哲学家运用逻辑推理,诗人则借助意象和画面表达,其实谈论的都是同一个主题。政治经济学家依据统计数据,针对读者和听众的理性进行阐述,说明某个社会阶层的生活,在某种缘由下,变得极为良好或相当糟糕。诗人借助生动逼真的现实刻画,激发读者联想,于逼真景象中揭示社会特定阶层的境况,缘此缘由,该阶层或获显著提升,或遭严重贬损。前者属确凿证据,后者为形象呈现,二者皆具说服力,差别在于前者依赖逻辑推理,后者凭借视觉呈现。

别林斯基借助视觉化构思,将艺术思考同社会科学及哲学观念区分开来,详尽阐释了艺术创作的具象特质。

艺术思维方式是描绘客观世界的手段,而且塑造艺术形象也是艺术构思的核心准则。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阐述过“模拟”的主张,认为诗人的创作应当“依照事物本该的模样”进行,这其实已经认可了艺术需要借助形象来表现现实的观点。

音乐创作富有画面感。贝多芬谱写的《英雄交响曲》借鉴了巴黎的宏伟建筑。他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见解:建筑之美与我的音乐有共通之处,假如说音乐是活动的建筑,那么,建筑便可以视为静止的音乐。

文学创作同样需要借助具体描绘。老舍成功创作了话剧《龙须沟》。在谈及这部话剧的创作心得时,老舍也指出其优点在于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说:如果《龙须沟》剧本存在值得称赞的地方,那一定是因为它塑造了若干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个性、外貌、观念、经历,以及他们和龙须沟的牵连……倘若缺少了这些角色,那出戏便无从谈起。

波捷勃尼亚是俄国斯拉夫学、语文学领域的学者,他生活在1835年至1891年期间,曾经这样说过:诗歌和散文首先并且主要是某种思维与认知方式,艺术若缺少形象便无从谈起,诗歌更是如此。

通过考察各种艺术门类的创作实践可以发现,具体可感性是艺术构思最核心的特质。然而为何艺术构思必须借助形象手段来表现社会现实呢?

这首先关乎艺术思维所映照的事物。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与改造的持续深入和精微化,推动人们创立了探究不同事物的各类学科或科学领域。各个学科或领域都会关注其特有的对象和专属的范畴。艺术思维的核心探究目标是社会生活,此领域极为宽广,并且纷繁交错。艺术构思必然要全面考察世间万象。世间景象形形色色,变幻无常。唯有艺术构思的具象手法,方能真切鲜活地展现、提纯、洞察、再现万物的真实状态。

另外,这是为了满足人类了解生活与世界的愿望。社会生活既纷繁交错,又多姿多彩。所以,人们必须借助多种渠道,采用多样手段,从多元视角出发,才有可能透彻地展现生活、理解生活。艺术创作必须借助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才能抒发创作者对生活的看法。

艺术构思的形象特征在于既有明确可感知的细节,又带有普遍抽象的共性。艺术家最初构思时,形象还只存在于个人意识层面,创作蓝图尚未成型。要将脑海中形成的形象转化为现实存在,必须借助特定的艺术表现方法。各种艺术类型的表现手法存在显著差异。艺术借助音符、乐调、节拍等来营造声响感受;绘画借助色调、布局、形态等来营造画面感受;戏剧借助表演者的演绎来营造舞台影像;写作主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营造思想感受。由此可见,艺术构思的形象化必然具备直观可触的特质。所以,艺术品需要具备明确性、个别性、形象感以及感染力。艺术构思在表现现实时,并非机械地摹仿现实,而是要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纯、雕琢、筛选开yun体育app官网网页登录入口,让艺术形象比现实形象更为精炼、更为典型、更具普遍性。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必定既是形象鲜明的,又是内涵丰富的。而周全的艺术形象构思,必然是形象鲜明与内涵丰富的一致。

二、感性特征

艺术创作本质上都是情感驱动的创造行为。所有艺术创作都必须充满情感色彩,即呈现出能够被看见和听见、形态丰富多样,拥有具体艺术样式的鲜活画面。在这样画面的形成过程中,虽然不能完全忽视理智心理活动的影响,但它的作用并非居于主导地位。

艺术创作思维的情感表现,源自创作者通过实践活动,经由感官接收外界物体传递的各类信息,并加以处理而形成。这种思维模式,以直接性为显著特征,需要借助鲜活、明确、形象的描绘,来呈现客观对象。

人的认知事物的初始阶段,即是人的直观思维的过程和层次。人的直观认知涵盖三种紧密关联、逐步递进的基础类型:感知、识别、印象。

艺术构思需要艺术制作者提升自身对感受,知觉到形象的本领,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增强艺术感性的思考能力。美国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针对当前艺术创作不够理想的情况表示:“我们的阅历和观念常常显得浅显而缺乏深度,一旦变得深刻,又显得不够通俗。”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缺乏借助直观经验认识事物的本能,我们的思想脱离了具体感知,我们的视觉逐渐沦为单纯的测量和分辨手段,能够借助形象呈现的观念因此锐减,从所见事物表象中领悟内涵的能力也随之丧失了。

所以,要想在创作中展现情感特质,从事艺术的人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他们要有敏锐的感受力,其次,他们必须能够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表现形式。

1.尽可能详尽地获得艺术创作中的生活体验甚至是直接经验

艺术制作者要塑造形象鲜明、富有生气、细节丰富的作品,必须深入生活实际,准确再现客观事物,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获得创作实践中的经验与理解,这些构成了艺术创作的根基和源泉。

列夫·托尔斯泰在阐述自己创作长篇巨著《复活》的心得时说道,应当设身处地感受笔下人物的生活,把他们的内心世界借助具体形象呈现出来;角色们会根据自身性格自主行事,换言之,由人物性格和所处环境所决定的结局,会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来。

艺术制作者必须深入体察创作对象的生活实际,才能真切地把握创作体验和感受,进而有可能借助这种体验将生活人物精准地呈现出来。不同的创作者面对同一事物,会产生各异的感觉、直觉和想象,这就是所谓的感性认识。

2.积极的创作热情和强烈的个人情感

从某个层面来看,情感是根植于个体感受的心理现象。创作者对人生、自然或事物的认知,都离不开自身的直接情感反应。

人天生就有情感体验。艺术创作首要目标是通过情感共鸣来吸引人,进而才能启发人们的深入思考。正因如此,人们普遍认为:艺术擅长用情感打动人心,而科学则依靠逻辑来说服人。

许多国内外创作者都强调过内心感受对于作品构思的关键作用。古代中国文学理论经典《毛诗序》中有载:“诗歌,是心志的抒发,存于心则为志,言于口则为诗。当情感激荡于内而显于言,言语难以尽意时,便发出感叹;感叹仍不足以表达时,就吟唱歌曲;歌唱仍无法宣泄时,便付诸手舞足蹈。”⑧这表明诗歌、音乐以及舞蹈的创作,都是为了展现人的真实情感。

别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⑨

托尔斯泰论述艺术和情感的联系时指出:人们借助语言交流思想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而通过艺术传递情感。……艺术的源头在于希望将自身感受分享给他人,为此需重新激活这些感受,并借助某种外在符号加以呈现。……创作者所经历的感动能够触动接受者,这就是艺术的本质。

艺术创作旨在触动人心,因此创作者需具备深厚的情感体验。实际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源自创作者自身的感受。若缺少这种情感kaiyun.ccm,便不会有创作的冲动和动力,也必定会失去创作的灵感和乐趣。艺术构思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正向而强烈的创作感受必然激发创作者高涨的创作热情。这种创作热忱会直接触动并激发艺术家的想象能力,这种想象能力会冲破既有艺术观念中的束缚,进而产生新颖、鲜活且充满活力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对人生应有更为坚定、清晰的立场和见解,并且在构思作品时将个人感受倾注其中,方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真切感人、引人共鸣的艺术形象。譬如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里,凭借音乐节奏向我们展现了内心全部的激情,从哀伤转为喜悦。对生活冷淡、迟钝、缺乏热情或漠不关心的人,同样缺少艺术思考的必要条件,完全无法创作出具有意义的艺术成果。

3.相应的理性思维

我们主张艺术依靠情感打动人心,同时也不否认艺术能够传递观念。普列汉诺夫曾经讲过:“艺术既要反映大众的情感,也要反映大众的观念,不过并非空洞地反映,而是借助鲜活的形象来反映。这正是艺术最核心的地方。”

所以,艺术制作者的感性思考中蕴含着理性的成分,完全脱离理性要素的感性思考并不存在,理性思考在感性思考中的功能是:理性思考总是以某种方式融入感性思考的形成,成为感性思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感性思考会自然过渡到理性思考,而理性思考又需要依赖感性思考。脱离了情感认知,逻辑思考便失去根基,无法独立存在,仅是主观意识的表现。所以,情感认知与逻辑思考彼此依存,相互交融。情感认知是基础,逻辑思考是关键。

三、创造性

艺术,本意指人为的事物。艺术之所以是人为的,根本在于它富有创造性。艺术不断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者必须要有创造性,必须要有新鲜的创作。

他们的艺术构思里形象提炼的水平达到了极致的独创性,是史无前例的,属于开创性的,老舍凭借卓越的形象提炼能力创作了中国话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品《茶馆》,这部戏生动地展现了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五十年的社会风貌和各色人物的生活状况,曹禺曾这样说过:“如此众多的人物,栩栩如生,描绘出了清朝末年戊戌变法之后整个国家的面貌。”老舍先生处理重大题材时显得十分从容,他把历史剧变这样艰巨的题材呈现给观众,显得非常轻松,这确实是高超的技艺。

艺术构思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突破常规,还必须与过往的艺术脉络深度关联。毫无疑问,推动艺术进步的关键并非创作素材的表层新奇,而是对现实本质形象呈现的广度、深度以及非凡性,这个标准决定了创作者独创性的根本。独创性不仅萌发于全然陌生的领域,同样也孕育于不同层次上已被认知和感受的范畴之中。莎士比亚的创作为我们提供了绝好的例证。

莎士比亚经常借鉴前人作品中的元素,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的创作,他并不被这些素材所束缚,而是运用更广阔、更深刻的想象力,给这些情节增添新的意义,使其价值远超原始材料,艺术上的创新思维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诸如《哈姆雷特》《麦克白》之类的剧本,皆以那个时代的某些民间故事为蓝本,经过重新构思和加工而形成,这些经过再创作的剧本,凭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力的博大精深,以及人物塑造的卓越成就,最终跻身世界级戏剧行列,并且能够持续上演,经久不衰。

老舍在创作《茶馆》之前,曾构思过一部反响平平的剧本,名为《人民代表》。尽管这部作品未能获得认可,老舍的艺术见解却促使他在创作《茶馆》时,依然采纳了《人民代表》中的有益成分。老舍的伴侣胡絜青在回忆起创作历程时提及,创作《茶馆》期间,尤其是在第一幕的构思中,老舍参考了《人民代表》的部分情节和角色,《茶馆》第一幕因此显得根基稳固且精炼,这一特点的形成并非偶然。可以说,在某个层面上,《人民代表》的结局不佳反而促进了《茶馆》的成就。艺术构思能够以创新的方式延续传统。

其次,艺术构思的独创性源于创作者的审美素养。艺术家的创新性,既有社会环境与时代进步对其创作活动的塑造作用,这种来自公共层面的需求无疑会左右艺术家的构思方向和创作本质;又有艺术家对时代风貌和审美潮流的主动适应。

艺术家在构思作品时,总会依据自身的审美取向,对现实生活形成特定的审美评价,并借助艺术形象表达个人审美观念和风格。这些艺术形象形态各异:既有美好的,也有丑陋的;既有崇高的,也有卑微的;既有善良的,也有狠毒的;既有单纯的,也有复杂的。毫无疑问,艺术家的审美评价已经不知不觉地融入了这些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之中。审美素养关乎艺术构思的形成。艺术之妙超乎日常之美,艺术构思需对生活加以审美的提纯、拣选和凝聚,将散见于自然形态中的美感发掘出来,这便彰显了艺术构思里审美的独创性。

《茶馆》里人物说话的形象逼真,是老舍凭借自身的生活阅历,在现实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运用,为角色找到了最恰当的台词他说:只希望说明:没有生活就没有生动的语言。自己有旧社会的生活经历,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了解他们干些什么,因此也明白他们说什么从这里开始,我还要再增添一些细节,再修改几个地方,角色的台词既是他们自己的表达,又是我设定的,唐铁嘴说:‘已经戒掉了鸦片,现在改抽海洛因了。’这确实是他本人会说的话,他是个不知羞耻之徒,后面那句‘大英帝国的香烟,日本的海洛因,两个大国都来伺候我一个人,运气真是好得很啊?’是我让他这么说的,一个如此不知羞耻的人,说出这样的话,在情理之中。能够领会到,老舍对美的理解通过角色的话语立刻鲜明地展现出来,这反映了老舍艺术构思里包含的审美才干。

最终,每位艺术家的个性差异也能彰显艺术构思的独创性。艺术家的个性构成有多种因素,包括个人经历、性格特征、才能、学识水平、审美偏好以及思想情感等。所以,不同的艺术实践者会形成各异的构思方式;而不同的构思方式又会导致创作行为的独特驱动力。

艺术构思中,主观感受与客观现实实现融合,方能塑造出富有分量的艺术作品。任何割裂这两者关联的构思方式,必将导致创作走向两个极端,要么牺牲艺术形象的真实性而陷入虚无与乏味,要么缺乏创新精神而变得平庸无奇。

艺术风格与观念纵使演变万千,依然无一例外地确认艺术源于构思,构思实为艺术思考探究的核心要素。

总而言之,本人认为,在大学戏剧教育中,必须加强对艺术思维的研究和讨论,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艺术教育的特点,有的放矢,明确方向地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