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哲学是什么?传统与跨域
那个网页链接,具体地址是mp.weixin.qq.com/s/v8YsKABvNGjBAJ4StHTiow,大家可以去上面看看内容。
郑会颖
感知学在西方拥有悠久的传承,在二十世纪及当前世纪的近二十年间经历了诸多演变。近些年,不同哲学分支逐渐加强同自然科学的交叉探索,感知学便是其中突出的代表。这个介绍以惯常的感知观念为基础,将新兴的跨领域感知观念的挑战和方向进行对照,目的是让读者对该学科领域形成较为全面的了解。
传统观念探讨的感知议题涉及本体论层面的体验困惑、认识论层面的知识困惑,以及语言学、精神学对感知议题的关联影响;新潮跨学科感知议题则聚焦于专注力与觉察力的相互作用、各类感官体验的共通差异、感知力与认知能力的分野界限等。这两类议题间存在潜在联系,但需分别深入理解后,才能明晰彼此间的相互影响。
首有一个根本的哲学疑问:感知或感知体验属于何种存在形态?若认为它属于意识体验范畴,然而通常也承认存在无意识(unconscious)的感知(存在争议;参见Phillips, 2018 ,以及本文后半段的探讨),并且许多意识体验并非感知性质。依照学术探讨,认知始于感官输入,其后通过复杂处理才得以形成,然而这种认知具体呈现为何种状态?学科研究并未直接揭示其本质属性。感知心理学教材通常将这个议题称作“感知与识别”,然而其中对它们的阐释,却与日常理解相去甚远;例如所谓“感知”,有时被理解为“未经解读的输入”,这种说法在学术著作里具有特殊含义。
讨论知觉哲学存在诸多议题,分析哲学通常关注一个特定议题,即“知觉问题”;该问题有多种表述,我们选用一种可能稍具迷惑性、却颇具吸引力的论断:如果感知扭曲与意识错乱均有可能,那么常规感知便无从谈起。此事颇为严重,毕竟我们常认为错觉、幻觉及正常感知,每种情况均非空想,且确有可能出现。试想信念的虚实:倘若某时有人断言,假信念的存在意味着真信念或认知绝无可能,我们大概会认定此论断过于极端。所以,假如说幻象和错觉确有可能发生,那么常规感知大概就无法存在了,这个观点若是经得起严密推理的检验,可能会是个让人无法认同的哲学结论。接下来,我们大致梳理一下为这个观点提供辩护的最著名论证的基本框架。
先前我们谈到了错觉和幻觉,在哲学领域,通常把性质和它们的载体(一般是指物理物体)区分开来:如果对载体判断准确,但对性质理解有误,这种情况称作“错觉”,而如果载体和性质都产生了错误认知,则称之为“幻觉”。历史上两种引发感知哲学思辨的典型说理,分别是“错认现象阐释”与“虚幻状态说明”(Robinson, 1994);这两种论证在具体表述上存在差异,其整体框架却颇为接近,下文将主要考察第一种阐释。开始时,可能会产生一种误认,例如眼前原本有一个方形器皿,却因为特定原因被误判为圆形,这种认知体验所具有的“圆形”属性,应当被确认是确实的,既然这个圆形并非实际存在于外部环境之中,那么它就必定存在于感知者的思想里。这种推理方式通常被称作“感觉与料推论”,原因是它涉及到了精神层面的客体,而“感觉与料”只是暂时性使用的标签。有时或依基本准则,此类错乱感知与常规感知从个体视角或许难以分辨,既然意识体验属主观范畴,那么若在错觉状态下感知的是内在感受与内容,那么在所谓“正常感知”里感知的同样也是内在感受与内容,(可以说借助感知它们,我们间接感知到外部世界,但不论怎样,直接感知的是心灵的事物)。这一环节通常被称作“普遍化环节”,因为它将产生幻觉的状态也包括在常规感知之中了
这里有两个要点需要留意:首先,前述两个环节存在显著分歧;其次,仅凭这两个环节难以形成严谨的论证,权威的哲学文献会补充其他环节,力求使此类论证具备严密的逻辑性。尽管如此,这类论证仍是探讨知觉形而上学议题的核心,它们决定了知觉哲学的发展方向。
- Tommy Parker -
确定整体趋势,涉及关于知觉形上学的学说,这些学说主要基于某种论证展开。如果我们完全认同这种论证,那么它所倡导的观点是“感觉与料理论”,该理论主张人们直接感知到的是心灵中的对象。部分思辨家不认同初始阶段,即借助意识实体解释错视或幻象,并由此衍生出诸多学说;他们分别阐述如下:所谓“副词学说”(adverbial theory;Ducasse, 1942),主张通过言语剖析论证意识实体的引入实为语言谬误;而“表征学说”(representationalism; Dretske, 1995)则认为感知属于表征形式,这种表征能够指向非存在事物,无需借助意识实体来呈现错视或幻象中的特殊特质;至于“素朴实在学说”(naïve realism”;M. G. F. Martin, 2002),则强调在常规感知状态下,感知体验包含外部世界真实事物与属性。素朴实在论者通常也必须采纳某种“选言论”,因为当感知出现异常时,外部世界缺乏相应的对象或属性来形成相关的意识体验,这意味着他们同样要否定前面论证中的第二步,即不能将感知错误的情况推广到感知正常的情形。这件事并非轻而易举,一方面是由于前面提及的主体无法区分的理由,另一方面很多哲学家也会借助相同的大脑状态或活动来支撑这一普遍化的推断,需要留意的是文献中选取的论述往往涉及不同议题,诸如意识体验、证据、行为等,并非所有文献版本都与先前讨论的错觉或幻觉论证存在直接关联。
近年来,针对这些议题出现了新的划分方法,其中一种方式是探讨感知体验是否属于“关联性”范畴,例如,前文提及的感觉与料学说及素朴实在论被归类为“关联性学说”,原因在于它们认为感知体验的形成源于特定联系,这种联系既可能是主体同感觉对象之间的互动,也可能是主体同外部世界属性之间的关联。副词理论和表征论通常不借助关系来描述感知经验,因此它们被归入“非关系性视角”(non-relational views; Cassam, 2011)。近年出现的一种区分方法在于考察感知体验的内在属性是否包含表征成分,前述表征论明确支持这种“观念视角”(观念视角; Siegel, 2010),而朴素实在论则普遍认为感知体验的根本特征由客体决定,形成“客体视角”(客体视角; Brewer, 2011);副词学说常与观念视角相呼应,而感觉材料学说则更贴近客体视角。这些深奥的学问思量,是研读学术著作时人们常会遇到的障碍,需要仔细揣摩才能理解。
从思辨角度讲,本体论探讨经常关联着认识论议题。针对感知领域,一个普遍的认识论争论涉及了直观实在说、间接受实在说以及唯名论的不同看法。实在论和观念论是哲学上的争论焦点,不过一旦确立了实在论立场,就会引发关于如何感知外部世界的讨论,包括主体与客观世界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隔绝因素,就像前面提到过的,这种隔绝因素有时被称为“知觉之幕”。知识探讨一般涉及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感知活动指向外部世界,例如是否导致感知的间接受限性等;另一个维度是感知活动指向内在自我,例如经验怎样支持认知活动等。诸如古典的基础论与融贯论的分歧、主体内外差异的讨论、以及现象维持论等议题,均要求对感知活动建立一套理论框架。另外,前述观点还须阐释感知表征的形态,诸如论断与非论断、观念与非观念等,此类考量与知识论的确证关联极为密切,这一点在 Hasan (2017) 的研究中已有体现。
先前我们极其扼要地阐述了经典感觉论中的若干核心议题;下面章节将列举部分新兴的跨学科议题,供读者深入探究。鉴于相关主题纷繁复杂,为提升阅读体验,我们采用编号形式组织内容。
- Dean Stuart -
1. 无意识知觉存在吗?
科学层面的认知表明,我们确实会不自觉地感知周围环境传递的内容kaiyun.ccm,心理学领域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不过,这种普遍观点近来遭遇了某些质疑,例如彼得斯、肯特里奇、菲尔普斯和布洛克(2017年)以及菲尔普斯(2018年)的研究指出:其一,所谓“无意识视觉”(视觉性忽视)患者的实际情况可能是,他们主观上对“看见”的标准设定得过于苛刻,因此所有病例记录都被描述为该区域完全缺乏感知,进而使得研究者推断他们存在潜意识的感知能力。再说,心理学领域的启动效应研究,从哪个角度能够被视为知觉活动,而不是单纯的无意识信息加工,相关资料里并没有提出根本性的解释依据。另外,知名学者Goodale & Milner (1992)在探讨大脑两个视觉信息处理机制的生理学观点时,也没有给出充分理由来认定后侧大脑的无意识处理属于知觉范畴。
2. 意识内容比注意力丰富吗?
这个议题已经衍生出诸多演变和多样的阐释,其中一个要点在于探究注意力在思维框架中浮现的具体阶段。意识的一种看法称作“丰富视角”,该视角提出,基础的感知活动就能形成初步的感知觉意识,注意力虽然会调整意识的具体内容,却并非意识形成的必要要素,这种观点由Block在2007年提出,被称为“溢出理论”;意识另一种看法称为“贫瘠视角”,该视角主张,感知活动的初始阶段就需要依赖注意力的参与,因此任何形式的意识都无法脱离注意力,这一观点由Prinz在2012年阐述。
3. 意识内容比注意力细致吗?
这个议题跟上一个话题联系紧密,不过前者侧重于数量(quantity),探讨的是意识层面是否比注意力层面包含更多元素;而当前这个议题则关注性质(quality),探究的是意识分辨率是否比注意力层次更为精细(Block, 2013)。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能够各自独立,不过它们都是讨论意识跟注意力关联时常引发的辩论。
4. 知觉信心是知觉经验的一部分吗?
心理学资料里经常提到这样的观点:视觉体验往往伴随着主观确信感(Koizumi, Maniscalco, & Lau, 2015);不过这种表述并未明确解释“伴随”一词的具体含义:这种确信程度是感知过程固有属性,还是处理感知信息后形成的判断?这里涉及诸多议题,比如感知意识或表征信息是否具有随机性,假如确实如此开yun体育app官网网页登录入口,那么它应当以精确度来衡量还是以可靠性来描述等等(Morrison, 2016, 2017; Munton, 2016; Denison, 2017, Cheng,forthcoming)。
5. 预测处理的框架如何看待知觉?
人的大脑怎样形成精确的感知体验?一种理论认为,大脑会构建包含自身在内的世界模型,这个模型里储存着关于事物和属性的多种假定,这种观点被称为“预测处理/编码框架”。为了检验这个模型,大脑依据它来推算或许会感知到的外界刺激,接着将推算结果同实际感知到的刺激进行对照。一旦推算发生偏差,大脑便会调整模型,再生成新的推算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这样循环往复(Cheng, Sato, Hohwy, in preparation)。这个PP框架存在诸多细节上的不足,一个突出的分歧在于其理论依据,要么采纳Richard Gregory(1970)提出的建构论(Hohwy, 2013),要么选择J. J. Gibson(1979)倡导的生态光学(Clark, 2015)。
6. 感官知觉的个体化条件为何?
怎样辨别各种感觉体验的差异呢?亚里士多德提出区分这些感觉器官的依据是它们各自独有的感知对象,例如色彩唯有视觉能够捕捉,声响唯有听觉才能察觉。但是,“风味”这个词在汉语中至少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关联到气息,第二种关联到口感;亚里士多德也意识到触觉的情况比较错综,因为相关的触感或形态等等,视觉也能够察觉到。资料中记载,借助感知器官、认知机制、外部能量、特定心理体验等来界定感官感知,每种方法都有其合理性,不过也存在模糊区域以及需要应对的例外情形(Macpherson, 2011)。而且,关于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这一问题造成的影响,学界也进行了大量探讨(Deroy et al., 2016)。
7. 声音与听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听觉体验是内在感知还是外在现象?倘若属于外在现象,它属于属性、现象还是行为?声音感知是在主体附近、远方还是两者之间发生?所有这些疑问同样适用于视觉感知以及(嗅觉的)味觉体验,而它们的解答未必相同(Nudds & O’Callaghan, 2009)。不仅如此,我们是否仅仅感知声音(贝克莱学派)?我们或许常常只留意外部环境,却很少感知纯粹的声响(海德格尔式)?抑或我们总是借助声音来感知外部环境?这些关于听觉的疑问,与声音的形而上学观念紧密相连,同时,也与主体认识世界的知识论议题存在隐秘关联。
8. 在诸多感官都有知觉域吗?
我们日常交流以及医学领域中都会提及“视野/视觉域”,然而各种感知学说对此存在不同阐释。其余非视觉感知在何种层面上属于空间感知?它们的空间属性是否同样能借助“知觉域”加以说明?P. F. Strawson在1959年提出观点,认为视觉具备某种独特性,而听觉和触觉则不具备这种特质。近些年涉及触觉疆域的探讨呈现增多态势,相关文献有Cheng与Haggard的研究(2018年)及Cheng的另一篇作品(2019年a);同时,关于听觉感知的讨论也逐渐增多,有Soteriou的研究(2013年)和Wilson尚未发表的研究;此外,嗅觉领域的探讨也日益增多,Aasen在2019年发表了相关研究。
莫利纽克斯的疑问,在当今科学领域是否已获解答?
洛克与莫利纽克斯在约1690年的通信中探讨过天生失明者突然获得视力后,能否在不接触物体的情况下准确分辨其形态的问题,这一议题持续引发概念探讨与临床测试寻求答案。当前科学界对此议题的解答(Held et al., 2011)显然遭遇诸多阻碍(Connolly, 2013; Schwenkler, 2013; Cheng, 2015)。该议题存在理论推演的初始形态和现实检验的后续形态,对于后者务必关注视障人士的空间感知与心智活动,比如他们借助辅助工具进行文字辨识和图像创作等行为(Cheng, 2020)。
10. 时间与空间意识的结构为何?
时间观念的构成,资料中一般存在三种理论在相互较量,分别是“电影理论”(cinematic model; Reid, 1855),该理论认为我们当下感知及其包含物没有任何时间上的持续;还有“留存理论”(retentional model; Husserl, 1928/1964),此学说主张意识本身虽无时间上的绵延,但它所表现的对象却是具有时间延续性的;最后是“展延理论”(extensional model; Broad, 1923),这种观点强调体验本身即具有时间上的延展性。这项探讨,同先前关于意识与注意力关联性的论述存在相互影响(Phillips, 2011)。
从空间角度讲,有康德式观点提出,感知物体需要先具备空间感知能力,这一看法出自康德(1787/1980)、卡萨姆(2007)和坎贝尔(2012);近年来,该观点遭到强烈质疑,比如施文克勒(2012)的批评;同时,它也引发了不少回应,例如弗伦奇(2018)和程(2019b)的研究;此外,这也与超验论证的合理性存在关联。当前存在一个显著难题,各个学者针对同类议题都采用了独特的分析路径,因此当下的交流还无法集中讨论。
已经呈现了诸多信息,在覆盖面上或许仍有许多方面未曾涉及,在探讨深度上则更加欠缺,很多内容只是略微提及,对于参考文献的运用也仅是浅尝辄止;但期望它能够充当一份简略的指引,让有意愿的读者依照此线索去搜寻更为详尽的资料。感知学说的诸多议题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引发关注,在中国文化圈更是拥有广阔的拓展前景,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发展价值的学术方向,期待有志之士能够倾注心力,携手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