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孩子拖拉磨蹭的坏毛病,用心理学[蔡格尼克效应]很管用
文一冉哥追剧
说起家里的小朋友拖拉磨蹭,估计不少家长都想请人来帮忙。
家里孩子去上学堂之后,催促吃饭的声音此起彼伏。催促写功课的呼喊声也接连不断。
实际上,孩子行动迟缓不只是表现在动作上,更深层次地表明他们还缺乏主动开始的意识。
今天就来谈谈,我是借助心理学上的“蔡格尼克效应”,引导孩子逐渐克服拖延行为的一些做法。
一、什么是“蔡格尼克效应”?
直白解释,就是人对没做完的事格外上心。
当然,不止小孩,大人也一样。
比如追剧卡在关键剧情,每天都被“悬念”驱动着等更新。
一项未完成的工作,会持续在思绪中占据位置,反复提示你还有后续需要处理。
因此kaiyun全站app登录入口,掌握这个方法,既能增强做事意愿,也能让孩子迅速集中精神。
二、告别催促,从“小切口”下手
早些时候,我总是琢磨着怎样让儿子赶早完成作业,可一旦开口,母子间便极易爆发争执。
之后我调整了策略,不再要求他一次性做完所有工作,而是让他先专注五分钟。
比如,先让他写一行数学题,哪怕只是一道也行。
这时“引擎”启动了,他反倒嫌我喊停。
接下来剩余的部分开yun体育app官网网页登录入口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孩子会主动意识到“事情尚未完成”,然后很顺理成章地继续完成剩下的工作。
三、三件事法则,击退压力感
任务清单不是越多越好,太多反而吓退自己。
我和儿子一起约定,每天挑三件必须完成的事。
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收拾学习用品;一项有助于掌握知识的,比如分析做错的题目;一项当天需要完成的,比如处理未做完的功课。
当简单的第一项完成后,孩子自然有了信心。
连续挑战更艰巨的任务,也不会觉得困惑。分阶段实现的小成就,让最终的大目标显得自然而然。
四、父母先行动,才有榜样力量
要孩子不拖延,爸妈自己得先把“拖延症”治好。
陪伴孩子时尽量减少手机使用,约定好共同活动就务必做到,自己许下的诺言不要总是找理由拖延。
有时候,确实会出现一些小状况,不过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明白,我们同样在努力成为能够管理好自己生活的人。
五、循序渐进,比完美更重要
孩子的改变不是一天就能完成。
我家那个孩子有时还是个慢性子,不过逐渐察觉到,原先认为“绝对完不成”的功课,基本上都能在截止前弄好。
不再为最后一分钟熬夜赶工。他说:妈妈,无事一身轻真不错。
听到这话,我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点“小拖延”,关键是知道方法、找到节奏。
期待我的这点心得,也能提供给那些正跟磨磨蹭蹭的人较劲的朋友们。
希望我们都能互相鼓励,每天都能取得些微小的提升,日子自然会充满光彩和淡定。努力吧,各位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