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蔡格尼克陷阱”?3招,逃出陷阱,成为朋友圈的“尖子生”
最近小李的公司持续裁员,他手下的一位老部下也被解雇了。从那以后,小李的工作负担突然加重,原本由那位同事负责的事务,现在都压在他的肩上,而且这些任务都是些零散琐碎的杂活,双重压力让他感到非常疲惫。那阵子,小李干活总是没劲头,一琢磨自己面前一堆事儿没办完,又一时没辙不知道从哪儿开始,精神负担就更重了,甚至发起愁来什么都不愿碰。
跟小李差不多,我们时常会面对许多亟待处理的事务,由于尚未着手,这些事情总在脑海里萦绕,与此同时,更关键的任务又不断催促着去解决,很多人因此显得手忙脚乱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虽然事多,却就是提不起劲去做,好不容易选定一件着手时,思绪里又突然闪现警示,告诉你还有其他未办妥的事。总之,这些提示声干扰了你的注意力,导致你无法专心做手头的工作,结果整个上午都过去了,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许多人倾向于将自身遇到的状况归咎于注意力涣散,并且也竭力寻找途径来增强专注力,然而很多时候成效不大。你越是刻意追求专注,精神状态就会变得越发紧张,大脑反而越容易受到各种琐事的干扰。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你不知不觉间陷入了“蔡格尼克陷阱”。
接下来,要围绕“蔡格尼克效应”展开,仔细研究其表现形态和形成机理,帮助你更明确地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然后据此采取针对性措施,调整认知模式,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1、“蔡格尼克效应”下,为何你总是对还没做的事念念不忘?
蔡格尼克效应说明,未完成的事项给人留下更深的记忆痕迹,相比之下,已处理完毕的事情则印象较为模糊。
这一现象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Β.Β.蔡格尼克通过一项记忆研究揭示的:人类天生具备追求任务全过程的内在倾向,对于已经完结的行事,人们容易遗忘,原因是其促成因素已经实现;相对地,未竟的作业会激发这种动力,从而在记忆中留下鲜明烙印。
这种心理作用下,个体会主动促使自己着手未完成的任务,并且对许多人而言,它是激励我们处理当前事务的关键动力。
但是,该效应也会形成两种极端:
一种极端是施加过度的压力。处理工作必须追求一次性搞定,若未达成目标便紧追不舍,甚至固执地排除所有其他人或事物。
另一种情况是动力严重不足,处理事务时总是懒散,经常在开始后便放弃,总是在一个任务尚未结束时便转向其他事情,结果使自己始终无法将任何一件事情彻底做完。
而“蔡格尼克陷阱”,正是这两种极端的体现。
极端情况下,人们会过分专注某件事,致使其他事务受影响,进而波及整体生活和工作表现:譬如为了争夺部门业绩首位,天不亮就起床,深夜才休息,舍弃所有休闲活动及其他安排,即便生活遭殃,作息紊乱,也依然不择手段。当下,这种极端状况会让人形成一种误解:绝不能退缩,退缩即是功亏一篑,便是退让与懦弱。这种心态极有可能使自己持续迷恋于一项毫无希望与意义的追求,最终导致时光与精力的无谓消耗。
在另一种极端情况下,人们总想成为封闭自我的人,因为总有事情牵绊不清,问题总是无法彻底解决,于是他们宁愿选择拖延,而解决过程中产生的忧虑情绪,更是让他们倾向于避开正途。
2、明白“蔡格尼克陷阱”的背后逻辑和成因,让你做个明白人
01、从熵增定理理解“蔡格尼克效应”存在的合理性
熵是物理学领域的一种概念,它描述了热量由温度较高的物体向温度较低的物体转移的过程,并且这种转变是无法反向进行的。
随后熵增原理被用来衡量环境的杂乱状态,依据这一规律,整体总是朝着无序的方向演变。具体到个体层面,就显现为安于现状、抗拒离开安逸地带,也不愿从事需要动脑筋或者耗费心神体力的工作。
先前我们了解到,在通常情况下,“蔡格尼克效应”是促使我们形成内在动力,确保任务完成的重要心理作用。倘若缺少这种心理作用,我们便容易受“熵增”影响,从而造成生活与工作陷入“混乱局面”,例如出现拖延、空谈不行动、听之任之等心理倾向,时间久了,我们可能会陷入百无聊赖的“咸鱼”境地中。而“蔡格尼克效应”则是守护我们,防止混乱侵袭的重要武器。
02、“蔡格尼克陷阱”的背后,是人性当中对未知的恐惧
我们先前已经明确,“蔡格尼克陷阱”通常有两种显现形式,一种是表现得不遗余力,另一种则是表现得敷衍了事。
心理学者陈海贤在作品《幸福课》里讲过:有追求完美倾向者,不会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或具体实施环节来评价自身,而是以个人期望值作为衡量基准。他们通常在接受任务之初,便为自己制定一个极难企及的理想目标。这些人内心既存有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又常常告诫自己实力不足,对于能否实现心目中的完美状态,总是抱有疑虑。
比如之前提及的小李状况,他必须抽调时间和精力来承担离职同僚的工作职责,小李又是一个凡事力求周全的人,然而工作堆积如山,总有层出不穷的任务需要他应对,因此在他遭遇事务繁杂的困境时,便承受着难以承受的负担。
在这种不切实际的极端追求高标准的心态下,他们会硬着头皮去攻克这个棘手难题,为此投入远超必要的资源来维护自己的完美声誉,硬逼着自己去实现这个目的。这种被动推进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过早耗尽了自身的精神力量,最终导致自己身心俱疲,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恐慌之中。
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里阐述了某种经济心理学观点:个体对于遭受损失的感受强度,远超获得收益时的体验程度。具体而言,人们对于失去一百元钱的担忧情绪,其激烈程度要明显超过得到一百五十元钱的期望值,正因如此,多数人倾向于避免可能出现的亏损情况。
这种不愿承担损失的心态,也体现在我们的工作里,我们害怕承担后果,害怕面对未知的挑战,结果导致自己在某件事上拖延不前。
某个阶段,我的工作任务异常繁重,另外,个人还有非工作时间的进修课程要参与,因此内心感到十分焦虑,思绪里反复出现未完成事项的念头,即便回到家中又得处理新的任务,虽然手头有大量待办工作,却仍旧长时间僵坐在电脑屏幕前,没有任何行动。
这种情形,本质上是一种规避风险的体现,它仿佛前方不近处的一扇关口,难以预知关隘的另一侧有何景象,或许是不胜任工作招致的指责,或许是必须投入更多时间精力以致牺牲休闲时光的繁重职责。这种担心受责备、忧虑需额外付出的心态,使人深陷延宕的境地,竭力推迟与那扇关口的相见时刻。
当下,由于工作繁重,个体常会陷入一种“被动性颓废”的心态,觉得无论怎样尽力,都难以完成或做好,结果导致事务不断拖延。
摆脱蔡格尼克效应,有三种方法,能助你在社交圈中脱颖而出,首先,要拥抱恐惧,接受不完美
马克吐温曾说:后天能做的事,就别赶着明天做了。
我们经常感到非常担忧、害怕,主要原因是总想着把所有能想到的事情都处理好,只有全部处理完毕,事情办妥了,才有心思去做别的事情。
我们正忙于手头的工作,同时脑海里却不断浮现后续需要处理的事项,这种情况会让我们给自己施加压力,觉得只有全部解决才算高效,若将事情留待以后处理,便会被视为拖延,这种强迫自己必须掌控一切的倾向,以及不允许事情偏离个人计划或标准的心理,促使我们承担所有任务,不给自身留出任何休息的时间。
因此,要战胜惊慌,首先得容忍它,容忍自身的不完美,容忍自己会耽搁,容忍自己并非无所不能,容忍自己会犯错。
当面对许多事务亟待解决之际,不妨扪心自问“倘若今日确实无法处理完毕,是否会产生难以承受的后果?”倘若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坦然接受自己或许无法完成所有任务的状态,也接受自己难免会犯错的事实。
依照作家道科特诺的见解:创作小说如同在夜间驾车,目光只能看见车灯照亮的有限区域,即便如此kaiyun全站app登录入口,依然能够顺利抵达终点。
02、制定短时间计划,提高工作效率
凯瑟琳·福斯在2009年于《预防》杂志上撰文提到:意志力好比车辆内的燃料,每当抵制住一次诱惑,就会损耗一部分。持续拒绝诱惑,燃料存量会逐渐减少,最终会完全耗尽。
我们执行任何行为,都会使意志力减弱,进而导致身心疲惫。而且,每当转换一项工作,我们必须重新集中精神,因此意志力的消耗在转换过程中会迅速加剧。
拟定简短的目标,可以降低思维转换的频率,减轻精神消耗,使我们能集中更多心思应对关键任务。
例如,可以运用四象限法则,把每日事务划分为重要且紧迫、重要但不紧迫、不重要却紧迫、不重要也不紧迫的四个类别,接着按顺序将当天待办事项归类到相应类别,最后分时段处理这四类事务;也可以借助左右脑功能特点,依据任务性质属性进行归类。最终,要依照具体状况制定切合个人需求的方案,务必,确保待办事务皆能明确归类,以此尽量降低精神消耗。
一旦所有事务都妥善处理完毕,我们便会察觉思维变得异常平和,此时无需再关注手头的工作,也不会再忧虑还有诸多未竟之事。
03、掌握GTD思维,高效运用大脑“内存”
GTD最初是源自戴维·艾伦撰写的一本广受欢迎的书籍《Get Things Done》的简称,随后演变成为风靡全球的一种高效时间管理实践方法。
不同于按重要性排序来处理事务,GTD管理方式认为我们不仅要记录下待办事项,还要决定每件事后续如何行动,是着手执行,还是暂时缓办,抑或是完全舍弃。
GTD管理法指出,人的大脑往往比较简单,只要把要做的事情列出来,它就会觉得已经想好了办法,接着便把这件事情当作“搞定”来处理,然后从思维中清除,转存到别处,这样就不会再占用思考空间了。与思维空间相比,存储空间的容量要大得多,等到要用的时候,再从存储空间中提取出来。
很多人会陷入拖延状态,这是受“蔡格尼克陷阱”效应的作用,主要因为待办事项堆积如山,虽然手头确有任务需要处理,却总是缺乏行动的意愿,心里总是惦记着未竟的工作。这种情形下,我们的大脑仿佛一个杂乱无章的容器,任由各种琐事不断涌入其中。
运用这种工作方式,可以让我们给许多事务加上处置指引,接着再区分这些事务是应该记在脑中还是存到外部存储。
总结
总而言之,在“蔡格尼克陷阱”的作用下,我们的大脑常常将所有未处理的事务一股脑地堆积在思维中,导致意志力在处理和转换任务时迅速流失。此外,也很容易因为无法完成或苛求事事圆满而引发强烈的焦虑和恐慌情绪。
此时此刻,我们应当学会拥抱自身的瑕疵,与内心达成一致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然后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方案,让思维不再拥堵,从而为新的任务释放更多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