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翻译赏析
《小石潭记》中记载:“砍伐竹子开辟路径,前行至一处小潭,潭水格外清澈凉爽。”此句源自古文,原文表述如下:
【原文】
沿着小丘向西走大约一百二十步,穿过竹林,便听到潺潺水声,宛如玉佩和玉环相碰发出的悦耳声响,让人心情愉悦。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下去便发现了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凉爽。潭底全部由岩石构成,靠近岸边,岩石从水底卷起,形成了小岛、小洲、峭壁和岩石。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交织缠绕,随风摇曳,错落有致地覆盖着四周。
潭中游鱼约有百余尾,它们仿佛在空中游弋,无所依托。阳光透过清澈的水面,映照在石头上,影子静静地铺展开来,纹丝不动,忽然又迅速远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仿佛在与游者共享欢乐。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水道曲折蜿蜒,时隐时现。河岸的地形错综复杂,形状各异,难以探寻其源头。
坐在潭边,四周被竹林树木所环绕,寂静无声,空旷无人,令人感到心灵凄凉,骨骼寒冷,寂静而深远。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清幽,不宜长时间停留,我便记录下这景象后离开了。
同行者包括吴武陵、龚古以及我的弟弟宗玄。随同前行的还有崔家的两位年轻人,一位名叫恕己,另一位名叫奉壹。
【注释】
从:自,由 。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如同人身上所挂的玉佩和玉环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这种声音,仿佛是玉质饰品在轻轻触碰时产生的共鸣。其中,“鸣”字意味着使某物发出声响,而“佩”与“环”则是指那些精美的玉制饰品。
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水之清澈,远超寻常,特别显得透明凉爽。其中,“尤”字凸显其清澈程度之高,“冽”则形容其清凉感。整体而言,“清冽”一词既传达了水的清澈,又体现了其凉爽的特性。
以整块石头作为潭的底部,即全石作为潭的根基。将,作为。把,当作。
岸边附近,石块底部部分弯曲翘起,露出水面的部分:靠近岸边,石块底部的一些部位弯曲向上,露出了水面。靠近,接近。岸边,河岸。弯曲,卷曲。以,相当于“并且”,用于连接,不进行翻译。
成为岛屿、小岛、崎岖的岩石以及悬崖: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形态。岛屿,指水中的高地;小岛,即孤立的水上陆地;崎岖的岩石,形容不平坦的岩石;悬崖,则是峭壁的一种。
翠蔓:翠绿的藤蔓。
枝蔓交织,错落有致:层层叠叠地覆盖,轻轻摇曳,垂挂而下,形态各异,随风轻轻摆动。
约莫百来条:估计有近百条。在文中,指的是小潭中的鱼大概有近百条。其中,“可”和“许”均表示大约的意思,类似于“来”的用法。
皆似飘荡于虚空中,缺乏任何支撑之物。空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其游动的状态;而“皆”字则表达了全部、所有的意思。
阳光透过水面,清澈见底,其光辉洒落至水底kaiyun全站登录网页入口,鱼的轮廓仿佛投射在底部的石块之上。阳光垂直射入,照亮了水底;鱼的影子,如同分布在水底石面上。水面清澈,光线能够穿透到底部;澈,亦作“彻”,形容其清澈程度。
鱼儿静止不动,身影宛如凝固,呆滞地停滞在原地。佁立不动,形容其呆滞的神态。
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来去匆匆,动作轻盈,极富灵巧。其轻盈敏捷之态,犹如迅疾之翕。翕,即迅速之意。
蜿蜒曲折,时隐时现:溪流蜿蜒,时而可见,时而隐去。曲折之处,宛如北斗七星般错落有致。蜿蜒之态,犹如蛇蜿蜒前行。隐现之间,似有若无。隐去,即暗,不复可见。
犬牙交错:形似犬齿般相互交织。犬齿,状似犬类之牙。交错,彼此穿插。
心神悲怆,寒意彻骨,幽深寂静,充满哀愁之情。凄然、寒冷,通过使动用法,让人心生凄凉,让人感到寒冷。悄怆,形容忧伤的神态。深邃,指深度。
因其环境过于冷清,故而……
不宜久留,遂将小石潭的景象记录下来后便离去了:不能长久逗留于此,因此将游历小石潭的经历记录下来,随即起身离去。停留,意味着等待或逗留。遂,表示于是、就。其,指代游历小石潭的行为。离,指的是离开。
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龚古:作者的朋友。
宗玄:作者的堂弟。
随我一同前行的,是崔家的两位青年:他们姓崔,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子弟。他们作为随从,紧随其后。崔姓,特指崔简家族。年轻一辈,意指年轻男子。
【翻译】
沿着小丘向西行进约一百二十步,穿过茂密的竹林,便能听见潺潺水声,那声音宛如佩戴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产生的声响,(我)内心充满了喜悦。于是,(我)动手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沿着路势向下行走,眼前出现了一个清澈见底的小潭。潭底铺满了一整块巨石,靠近潭边,石底的部分石块翻卷起来,露出水面,形成了坻、屿、嵁、岩等各式各样的景观。郁郁葱葱的树木,碧绿的藤蔓,交织覆盖,盘旋缠绕,轻轻摇曳,相互连接,错落有致,随风轻轻飘拂。
潭中鱼儿约有百来尾,仿佛在天际游弋,似乎无所依托。阳光穿透潭水,直射至底,将鱼儿的身影投射在潭底的石块上,鱼影静止,呆滞不动,忽而又向远方游去,穿梭其间,轻盈敏捷,宛如与游客们嬉戏玩耍。
沿着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眺望,溪流的河岸走势宛如北斗七星般蜿蜒,又似蛇行般曲折。有的段落显露于水面之上,有的段落则被水淹没,时隐时现。溪岸的轮廓仿佛犬齿般错综复杂,使人难以窥见潭水的来处。
我坐在小石潭畔,四周被竹木环绕,寂静无声,人迹罕至,让人心生凄凉,寒意直透骨髓,那份幽深与寂静更让人感到忧伤。此地环境过于凄凉,不宜久留,我便记录下眼前的景象,然后起身离去。
与我同行游览的伙伴包括吴武陵、龚古以及我的弟弟宗玄,而随同前来的随从则是两位姓崔的年轻人,一位名叫崔恕己,另一位名叫崔奉壹。
【赏析】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堪称一篇文采斐然、意境深远的山水游记。该文共计193字,巧妙地运用了移步换景、特写和变焦等技巧,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的动感之美。它不仅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静与肃穆,还抒发了作者在贬官失意之后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凄凉之情。
《小石潭记》开篇四句,详述了作者探寻小石潭的历程及该潭的总体风貌。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技巧,描绘了发现小石潭的过程以及潭中的景物特色,随着步伐的移动,景色不断变换,仿佛是一部山水风光的影片,画面动感十足。前两句特别详尽地记载了作者一行人发现小石潭的全过程。文章伊始,便指引我们沿着小丘向西前行一百二十步。抵达一片竹林,透过竹林,水流的潺潺声便清晰入耳。未见其貌,先闻其声,那声音宛如玉佩相击,令人心生愉悦。小石潭的出现,虽非众望所归,却也似含羞带怯,半遮半掩。沿着水声追寻至小潭,这不仅讲述了发现小潭的过程,更洋溢着探寻的乐趣与悬念,逐渐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动人的画卷。待砍伐竹子开辟道路时,方才显露出一方小潭。此处路径曲折,景色确实颇为非凡。这方潭水四周,全是由形态各异的石头所环绕,因此,作者给它取名为“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水面的石头,其姿态各异,有的像小岛,有的像小洲,有的像峭壁,有的像岩石。而“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交织缠绕,摇曳生姿,错落有致,随风飘拂。”便是作者对池潭上方景物的生动描绘。树木青翠,藤蔓碧绿,相互交织,形成一片绿意盎然的网状景观,环绕在清澈小潭四周。枝条错落有致,随风轻轻摇曳。短短12字,便生动描绘出小石潭周边幽静绝美的风光,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小潭的绝妙之处,使得小石潭的全景显得格外宁静祥和,宛如人间仙境,而非尘世中的一隅,更像那传说中的佛国净土。
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定点特写”的拍摄手法,将镜头直接聚焦于潭中的鱼儿,细致描绘了它们的动静之态,巧妙地展现了潭水的清澈见底,并着重传达了游赏时的愉悦心情。动静结合,细腻地刻画了潭中小鱼的生动形象。这一段落无疑是文章中的亮点。潭中的鱼儿显得颇为奇特:一方面,这些鱼儿数量清晰可数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大约有一百多条;另一方面,它们在石头上投下的影子,仿佛悠闲自在,一动不动。书写静谧之景,不仅映衬了小石潭的宁静,亦显现了其水面的明净。进而笔锋转向动态描写。实际上,在描绘静谧之时,已为动态埋下伏笔,水中的鱼儿自然不能静止不动。鱼的静止,就如同电影中的定格,仅是某一瞬间的呈现。定格之后,便能观察到潭中的鱼儿“忽然远去,来去迅速,仿佛与游者共享欢乐”。鱼儿激发了作者的感慨。在此,这个“乐”字尤为引人注目。作者历经改革挫折,遭受贬谪至偏远之地,心灵承受巨大压力,却在此觅得一方宁静之所,目睹游鱼悠然自得之态,心灵得以洗涤与回归。水的清澈,鱼的欢愉,为作者带来了短暂的快乐。宁静与愉悦成为散文前半部分的核心主题。
通过变焦技巧,镜头缓缓延伸至远方,深入探寻小石潭的水源以及其周边的景色。潭中溪流蜿蜒曲折,时隐时现,错综复杂,难以追溯其源头。朝西南方望去,一条溪流蜿蜒曲折,其形状宛如北斗七星般迂回,亦似蛇游动般灵活,有的段落明亮,有的段落昏暗。溪流两岸地势起伏,崎岖不平,错落有致。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技巧,将小溪的轮廓比作北斗七星蜿蜒曲折,又似蛇行蜿蜒,而两岸则如同犬牙交错,让人仿佛置身于溪边,感受其真实景象。
本段文字描绘了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印象及所感,起初描述了周边的自然风光,接着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两者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印象与感触,着重描绘了一个“静”字,将此静景融入心绪之中,情景交融,刻画出一种悲凉而孤独的情感,这无疑是他被贬谪之后心境的曲折写照。面对这原始的凄凉景象,作者或许感到更加痛苦,或许引发了更深的凄凉联想,从而导致了情感从“乐”到“凄”的显著转变。这种转变在“立者相乐”中得到了体现。然而kaiyun全站app登录入口,美好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不久便体会到了那种“凄凉如神,寒气透骨”的感觉,内心觉得环境过于清冷,于是便急忙离去。这种喜与忧交替的经历,令人深思。这一切,皆因柳宗元投身改革,却遭遇失败被贬,心中充满愤懑,难以平复。因此,凄苦成为了他情感的基调,而寄情于山水之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压抑的心情。
第五段记载了与作者一同游览小石潭的同伴。《小石潭记》沿袭了《永州八记》特有的文风,细致观察,生动描绘,传神写照。它是一篇洋溢着诗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